白家庄小学的"品味文化"校本课程
满含京韵的“京味文化楼”、特色各异的校本文化课程、面带微笑朝气蓬勃的学生……日前,记者随北京市综合素质教育督导团的成员走进白家庄小学,大家都被学校特色鲜明的“品味文化”校本课程深深吸引。
“品味文化”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围绕校本课程价值目标实现这一主题,不仅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式,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全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学校的文化建设,形成了办学品牌。
立足理念开发校本课程
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学校以文化为根,构建起“品格培养”、“传统文化”、“创意实践”、“学科拓展”四大类包括128门的校本课程体系。每年通过筛选形成精品课程系列,按照学生年龄特点与课程内容形成教学梯度,制成教学光盘和教材读本。
奥运前夕,学校与英国St.PaulC.E.PrimarySchool结为“同心结”姊妹校,在师生文化交流中,逐步将文化比较纳入课程,在《品味文化(一)——品味老北京文化》课程读本基础上扩充了英国文化的内容,编写完成《品味中英文化》。
祖雪媛校长介绍,学校为了保证学生自主选修校本课程,打破班级与年级界限,实行“大走班”与“小走班”、长课与短课相结合等更为灵活的课程实施方式。所谓“大走班”,即选课学生自行进入所选课程的固定教室学习;所谓“小走班”,即为了照顾一年级学生选课方便,采取教师流动的方法。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品味式学习”为特征,建构新型课堂。学校以“尊重”理念统领课堂文化建设,把“两个突出”(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三个“带进”(把一张笑脸带进课堂、把多元评价带进课堂、把现代技术带进课堂)、五个“让”(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规律让学生发现、学法让学生总结)落实在师生课堂互动中,逐步形成以“文化浸染、实践探究、感受体验、反思批判”为特征的“品味式学习”模式。
以课程促进学生健全发展
从最初的“品味老北京文化”课程到“中英文化比较”课程,从“有趣的汉字”课程到“指印画”、“七巧板”、“沥粉画”课程,从“抖空竹”、“滚铁环”课程到“旗语”、“交谊舞”课程,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些系列课程,用眼欣赏文化,用耳聆听文化,用手触摸文化,用身体验文化,用脑思考文化,用心感悟文化。在对比探究中,拓展国际视野,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逐步形成对北京乡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民族自豪感大大增强。
“好习惯受益终身”课程提炼出学生必备的六大生活、学习习惯:管理时间、学习探究、独立阅读、健身健心、坦诚交往、知恩感恩。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实施,为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着力使学生具有冷静、宽容、虚心、自信的心理品质。“四个一礼仪教育”将“展开一张笑脸”、“送去一声问候”、“说出一声致谢”、“道出一声道歉”向学生生活进行渗透,让孩子们在交往中享受坦诚带来的快乐,建构起完善人格。
祖雪媛校长欣喜地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参与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成为课程开发的合作者。校本课程让学生从“坐着学”转向“在活动中学”,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收集资料、请教专家,学生们亲身感受发现的乐趣、知识的力量、合作的收获。目前学校已出版四本学生小课题研究论文集,共收入论文四五百篇。
以课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因地制宜,借助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品味文化》课程读本建成“京味文化楼”。学生们把在课堂上画北京、唱北京、讲北京、听北京,在课外观北京、照北京、探北京积累的大量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作品,分门别类展示在“京味文化楼”中,丰富了各专题教育的内容。这里既成了展示师生才艺的天地,又成了师生感受老北京特色文化的乐园。
据祖雪媛校长介绍,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这种尊重文化通过校本课程得到具体落实,它不仅体现在课程中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也体现在师生和生生关系中,更体现在新型课堂的建构中。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以人文化、开放式、探究型、自行性的管理理念,制订了《白家庄小学校本课程实施要求》、《白家庄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实施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文件,既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又满足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