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典型的"拔苗助长"?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和学前班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对待,按照小学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实施教育的错误做法。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老问题。但最近六七年来由于学前教育市场化的推波助澜,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蔓延城乡,日趋严重,正在成为一个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重大社会问题。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学前教育“小学化”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倾向,而是正在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教育现象,出现从教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活动的全面“小学化”。在教学目标上,一些地方、一些幼儿园无限拔高幼儿园培养目标,以强调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不恰当地提出入小学前要学会千以内的加减法、认识1000个汉字、背诵几百个英语单词。在教学内容上,很多幼儿园将学习领域学科化,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5个领域”演绎为5个学科,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计幼儿园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实行单一的集中教学,让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忽视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等。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型教育”。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在幼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直接后果是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的专注力,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还可能会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方式。孩子们在玩耍这种隐性教育中认识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与想象力,不断发展着自己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意志力、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畏学、厌学情绪。幼儿期的这种不良心理还有可能会造成其一生厌学的创伤。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重复型教育”,容易造成儿童的不良学习态度、习惯和后果。孩子越小其动力定型越容易建立,幼儿园应通过训练,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其终身受益。“小学化”重知识传授,重各种技能训练,轻视乃至忽视幼儿良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不仅贻误了幼儿良好习惯发展的关键期,还会增添幼儿的心理压力,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负担,影响身体健康。
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是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都有其独立的要求和标准。幼儿园教育是区别于小学教育的独立的学段教育,不是小学的附属阶段教育,也不是小学的预备教育。那种“为了让孩子能够获得上小学的基本能力而进行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说法是错误的。
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首先必须正本清源,从理论和政策上科学区别幼儿园与小学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牢固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立地位和性质,将幼小衔接的任务交给小学来完成。
其次,要推进幼儿园教育的普及与公平,从根本上消除”小学化“衍生的政策环境。
学前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起点,是最需要国家资助和保障公平的教育。要将学前教育真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让所有孩子都享受到优质、廉价的学前教育。要坚持普及与公平一体化发展方针,落实各级政府办园责任、投入责任和师资保障责任,增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幼儿园”小学化“很大程度上是生源竞争、利益竞争,根源在于幼儿园的办园体制。应实行以国家办园为主、财政投入为主、国办教师为主的三大政策,为消除学前教育”小学化“提供体制政策保障。
再其次,加大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化“的治理力度。教育部门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育部门的态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对幼儿园评价的取向。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学化“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指导、监督、管理的力度。2009年以来,山东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和一些市、县教育部门开始对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进行治理。这是一个好的兆头。教育行政部门要发布文件和规定,制定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治理力度,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
最后,可以发动报社、电视台、电台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宣传,开展一场全国性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大讨论,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纠正”小孩上幼儿园主要就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正确调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才能得到有效纠正。
作者:韩清林/教育部国家督学,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教育厅原党组副书记、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