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避免"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成为形象工程
去年开始,“京剧进课堂”开始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中小学进行试点。到如今,一年过去了,笔者率学生前往武汉市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学校进行调研,发现京剧进课堂面临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就是师资。
京剧进课堂,由谁来教,这是一个首要问题。武汉市目前试点京剧进课堂的中小学,多以音乐老师作为教唱京剧的老师。因此,京剧进中小学课堂面临着极大的窘境:没有对京剧行家里手的教师,学生无法欣赏到京剧的艺术美,从而去喜爱京剧,迷恋京剧;没有对京剧有深入理解的老师,学生就难以接受到纯粹、真实的京剧知识;没有老师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灵活发挥的讲解,学生难以对我们的国粹产生兴趣。
尽管教育部于2008年3月组织开展试点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但是,这样的培训毕竟时间太短,解决不了燃眉之急。为了解决师资的问题,有些学校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请专业剧团的演员,但花费太大,无法承担。也有学校请来“票友”,但也无法作为长期的稳定的师资力量。可以这样说,师资成为京剧进课堂的瓶颈,如果京剧进课堂缺乏师资保障,这个本来有意义的举措可能最后流产。
在这种情况下,从学校到政府教育部门要对师资问题高度关注和积极解决,不能让这一举措又变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因此,有必要:
由地方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建立长期的教师培训班,定期授课,培养出一批可以从事京剧教学和地方戏曲教学的合格老师。或者借助专业剧团的京剧演员担任教员,这是一个较快也较容易采取的措施,在当前京剧课程启动急需京剧教员的当下,这一措施特别救急。当然,京剧演员能够演好戏未见得就一定能上好课,这就需要学校的相关教师协助他们组织教学,拟定教学大纲。
再有就是从社区中寻求师资。社区中往往不乏京剧专业的退休人员或京剧爱好者(票友),有的地方甚至成立了京剧票友团,晚上在公园练唱。他们对京剧的把握和熟练甚至比中小学的一些音乐老师、语文老师要强好多。如果把这样一支力量动员起来,将十分可观。访谈的学校中就有请了票友来教京剧或举办讲座的,效果也还不错。
试行“小先生制”也可作为有益的尝试。从剧团和专业学校聘请小学员、小演员作为“小教员”。虽然这些“小先生”还不成熟,但比较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师,他们还是比较专业的。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年轻,甚至和学生年龄相仿,因此更容易和学生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然而,无论是聘请专业剧团演员还是寻求票友支持,都需专门费用,这是很多学校无法承担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理应为“京剧进课堂”设立师资专项经费支持,以作为该项目匆匆实施的后期补偿。“京剧进课堂”既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府又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此立项支持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