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岁后,怎么长得慢了
体重与身高是衡量婴儿生长的有用指标。大多情况下,体重增长可能是一项反映能量摄入量是否充足的指标,而身高增长则较多地反映营养(蛋白质、微营养素的摄入)以及出生前状况和遗传的影响。儿童身材矮小可以认为是长期、慢性营养不良的结果,是我国儿童存在的主要营养问题。
《90年代中国人群膳食与营养状况》的资料表明,我国儿童身材矮小患病率仍很高,约半数省份在20~30%,有的省份高达50%。70年代以来,从中国儿童与美国等国家儿童生长发育的比较来看,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在出生后6个月内接近或稍高于美国儿童,但6个月后逐渐与美国儿童拉开差距,并一直持续到成人期。对此现状,国内外专家认为其重要原因与中国儿童辅食添加的时间及添加食物的质与量密切相关。
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合理添加辅食的比例仅为32%。有68%的儿童添加辅食不是过早就是过晚。添加辅食过早,由于婴儿消化酶分泌不足,常导致腹泻,同时会使母乳分泌量减少。添加辅食过迟,则会造成婴儿营养摄入不足,从而影响生长发育。从质量上来看,1岁内儿童添加的辅食中每周既无肉又无蛋的比例占21%。生长发育的曲线也表明,我国儿童身材矮小通常发生在出生后几个月到1~2岁这一狭窄的年龄段内,这恰好与给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完全一致。
由于卫生知识与传统习惯等原因,我国儿童的辅食多以谷类为主。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在营养素密度(g/100Kcal)及其生物利用率两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每100Kcal动物性食物通常含有更多的营养素,如视黄醇、维生素D、维生素E、核黄素、维生素B12、铁、钙和锌。相比之下,植物性食物(例如米粥、面糊素食品)不仅缺乏营养素,且生物利用率明显不足。
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消除营养缺乏症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但实践表明,儿童身材矮小不仅是食物缺乏单一因素所致,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文化程度、卫生知识水平、哺育儿童能力都与儿童的营养状况和身材发育密切相关。在贫困地区,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同时,更需提高人们尤其是母亲的喂养知识,改变陋习,使儿童充分获取当地资源和营养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