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儿童养育观有什么不同?

  中国与日本在儿童方式上存在着许多极为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养育观的不同。

  中国人认为,小孩子娇嫩,抗寒能力低,而病是冻出来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多,但是孩子尽管已厚成了”棉球’,却还是没完没了地生病;而日本人认为,小孩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强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总比成人穿得少。

  中国人育儿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轻锻炼”。在多数成人看来,给孩子良好的照顾就是让孩子多吃多穿,至于身体锻炼则可有可无,结果儿童医院里总是人满为患,父母们无不抱怨自己的孩子体弱多病;而日本人对儿童的身体锻炼却极为注重,曾提出一个口号:培养不生病的孩子。

  很显然,中日两国成人在儿童养育方面的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两国人对儿童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极为不同的认识。中国人认为儿童因不具备成人的肌体和能力而需加倍的保护,以免夭折;日本人却认为要使儿童健全地成长则需加强锻炼,以便习惯具备适应外界的体魄和性格。从提高儿童的生存能力来看,日本人的这种锻炼型的养育方式无疑具有积极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儿童适应环境,能使儿童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依靠自已的力量走向成熟。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保护型的养育方式则具有消极被动性,创造条件让环境适应儿童,会使儿童因习惯于依赖外部力量而抑制和减慢自身能力的发展,甚至使一些属于人类本能的生存能力逐渐退化乃至消失。

  中日两国家长对待孩子经历艰险的不同态度放映出两国成人养育孩子目标的不同。

  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能从小经历艰险,以便从中锻炼出顽强的性格;中国的父母则希望孩子能一避风顺,并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进开逆境。也就是说,中国的父母对培养孩子顽强的性格并不大关心,而把孩子生活得平顺安说看作是两代人共同的幸福一希望自己的孩子只小到大都不要吃任何苦头,这种意识贯穿在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人注重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并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逆境的方式来达到这—目的,这是我们中国人难以做到的。生性求安稳、怕风险的中国人既不忍心也不敢于将孩子置于艰险之中。所以,尽管中国的父母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仅仅是象征性的,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坚韧不拔的性格靠说教是培养不出来的:而只是通过具体的养育方式和过程将其逐渐注入到儿童的“血脉”与“骨髓”里。

(0)

相关推荐

  • 中日韩父母孩子教育比较

    不久前,日本儿童教育研究机构Bennese公布了一项针对上海.北京.台北.东京和首尔5城市进行的儿童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母亲重视艺术培养,日本妈妈注重身体素质,而韩国母亲着重智力开发.本版特从中日 ...

  • 中日韩合作演绎儿童剧[想变成龙的金鱼]

    漂亮的"小金鱼".想吃掉金鱼的"猫"先生.叽叽喳喳的"云雀"小姐,分别说着汉语.韩语和日语,这样奇妙的组合就是原创现代童话剧<想变成龙 ...

  • 中日韩父母分别教孩子什么

    日本孩子练身体 中日之间在对儿童教育的侧重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在两国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上体现明显.虽然两国家长都舍得花钱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但上海.北京的家长有60%以上都是将孩子送去学钢琴或外语,而 ...

  • 教师应在创作儿童歌曲的过程中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唱歌,是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唱什么歌,却是教育者的责任.曾几何时,傅赓辰.潘振声.刘炽.金玲等老一辈词曲作家,为少年儿童创作了无数首好听的儿童歌曲.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是在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 ...

  • 中日幼儿园教育差异有多大?

    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识字,绘画,音乐,等等.而在日本,这些并不是幼儿园的学习重点,下面来看看一位妈妈眼中中日幼儿园的十大差异吧. 1.无数大大小小的包 我们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向我们说明 ...

  • 谈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尤其是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告诉 ...

  • 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

    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 弱智儿童的教育是国家和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1986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茅于燕教授等经过艰苦努力,创办了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根据弱智儿童早期教育的特点进行教育与教学 ...

  • 中日差距从幼儿园开始,我们意识到了吗?

    最近带孩子去参加小区附近某双语幼儿园的开放日,问起收费情况着实吓了一跳.老师笑着说:"每年赞助费3万元,每个月伙食费1500元,其他也就是园服.书本费啥的,每个月也就是几百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