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醒: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

  “家庭教育是情感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冤家。”

  4月1日,留日学生汪某在上海浦东机场因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并拔刀刺伤母亲。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疑惑,这个23岁的男孩究竟为了什么会伤害自己的亲人。而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从1991年留美博士生卢刚杀人案,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留日学生刺母事件,这些屡屡发生的极端恶性事件背后,都能找到一个共有的因素:家庭教育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割裂了其他情感。

  “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这时危险就快发生了。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他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孙云晓说。

  在孙云晓看来,情感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它有两个层次:第一,父母给孩子真正的爱,其中包括物质关心与精神关怀;第二,父母引导孩子学会爱。“因为儿童的学习是观察学习,儿童的文化是模仿文化,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孙云晓说,尽管家庭教育中一定会有说教,也有许多知识和技能的教导,但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说理的教育,而应该是情感教育。

  然而在现实中,情感教育的地位却在动摇。

  在很多家庭里,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不是你该干的事。”

  孙云晓认为,在这一问题上,父母要负主要责任。造成孩子情感缺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父母错误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对孩子的培养“重智轻德”,家庭关系变得像钢管一样封闭、坚硬、冰冷,而且没有其他选择。另一个原因,则是对孩子物质第一、没有原则的爱,孩子变得任性,为了自己享乐可以去践踏别人。

  “有时在一个孩子身上,会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情况。这都是爱的误导,对爱的剥夺。”孙云晓说。

  上海某小学一位老师曾经给孙云晓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四年级某班,一次数学考试中,一个数学成绩非常好的女孩突然缺席,老师说因为女孩的爷爷去世,她去参加告别仪式去了。

  话音刚落,全班居然响起一片欢呼声,有人说:“她爷爷可死了”,还有拍桌子和跺脚的。原来,女孩的爷爷是数学教授,经常辅导她,这些孩子认为,如今她爷爷去世了,他们终于可以超过她了。

  还有一次,在江苏讲课时,一位妈妈等到听众都走后找到孙云晓:“我的孩子太可怕了,我已经离家出走半个月了。我丈夫在北方打工,我在家带孩子,孩子一点孝心都没有,管我要钱,乱买东西。我说他,他居然打我。”

  对他人的冷漠,对父母的粗暴,这样的事情孙云晓听过不止一次。

  在他看来,这都是由于情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情感教育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教育的本质目标是让人获得幸福,获得发展,而不是所谓的成功。单纯追求孩子在某一个社会位置的成功,这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他说。

  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出,对每一个孩子和成年人都应该有一条教育底线,即绝不伤害别人。在孙云晓看来,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急需为孩子建立这样一条道德底线,在孩子10岁之前应该完成道德智能的培养,也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孩子两岁前,要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建立安全感。这个时候父母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孩子从小不在父母身边,或者孩子身边的人不稳定、不固定,孩子很可能没有安全感。2岁-4岁这个阶段,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这时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迅速,是需要建立是非规则的时期。当他出现不良行为,比如打人、骂人、独占,一定要对他说不。5岁-10岁,要继续培养品德习惯。10岁以后的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特别是到了青春期。”

  孙云晓认为,情感教育其实可以从很多家庭生活的细节中开始。在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调查时他发现,中国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比较随意,40%以上的父母给零花钱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挂钩,而日、美、韩三国的高中生,半数以上获得零花钱与其在家中从事的劳动相关。而且中国父母给零花钱后很少检查,而日、韩、美三国的家长则比较重视指导。

  孙云晓认为,实际上,零花钱就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好的线索:“洛克菲勒给孩子零花钱,一星期就给1美元50美分,而且要遵从3个三分之一的原则:三分之一可以自由花,三分之一要储蓄,还有三分之一要做慈善。仅零花钱这件小事,就能培养孩子的公益心和自制力。”

  另一个故事来自中国。一位母亲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孩子小时候,一家3口都喜欢吃橘子,这位母亲每次买橘子都按3的倍数买。每次晚饭后都让儿子拿来3个橘子,全家分享。而且,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母亲都带着儿子去填单子办手续。

  “习惯养成是有规律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一种行为持续21天就能成为初步习惯,如果能坚持90天,就能养成稳定习惯。”孙云晓说。

(0)

相关推荐

  • 教育要培养孩子如何去爱

    爱,是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学会爱,我们才有平和的心态.博大的胸怀,懂得体贴与照顾,知道真情所在: 孩子,是一株株稚嫩的幼苗,渴望汲取大地的菁华,吸收雨露的滋润,茁壮成长-- 懂得爱的孩子更能用适当的方式 ...

  • 父母找出孩子害怕去幼儿园的原因

    宝宝今年刚三岁,这个学期幼儿园开学没几天,夜里他做梦老是大哭,要安抚很久才能平静下来,他是不是在幼儿园里碰到什么事情了,可问他,他又说不上来.去问老师,老师也说一切正常.怎样能弄清宝宝在幼儿园的真实情 ...

  • 如何教会孩子感恩?

    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教孩子学会感恩,是我们现代孩子必须学会的重要课程,让孩子学会感激给予生命并养育他们的父母:感激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教师:感激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和朋友: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父母应 ...

  • 智慧妈妈杨澜: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杨澜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她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 ...

  • 让女孩学会去爱这个世界

    一个人只有懂得先伸出自己的手,才能握住别人的手:而有过被爱的.深切感动的人,更能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样的道理用在亲情.爱情.友情上都一样.如果为人父母者想要培养出一个富有爱心的女孩,让她长大后能懂得自爱 ...

  • 必须教会孩子的八大"求生"技能

    孩子五岁的时候,很多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已经完善了,此时,家长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教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这样才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好. 1.吃东西 孩子刚开始吃饭都是用勺子,但是到五岁时,就应该学会使用 ...

  •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他不喜 ...

  • 2岁之后 教会孩子懂得"忍耐"

    孩子到了2岁时,应教会孩子懂得"等待",2岁之后,应教会孩子懂得"忍耐". 体贴他人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和母亲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让孩子具有体贴 ...

  • 欧洲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

    欧洲父母用责任引导孩子学艺 孩子学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欧洲,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但是两个地方的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学艺,则无论从态度,还是做法上谈,都大不相同.我今天就我在欧洲生活的一些观察,和朋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