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面对反常现象
由此可见,当面对反常现象时,教师选择怎样应答?非常重要。是拘泥于原有的教案、回避矛盾,还是正视问题、耐心等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并加以积极引导?值得深思。
这是大班幼儿的一次科学活动,老师让小朋友将老师为其准备的一小箩活动材料分别投进水里,看看能发现什么?结果出现了一些比较“反常”的现象:
现象一:塑料雪花片大部分沉入水底,有一两只浮在水面上。
现象二:木头夹子大部分浮在水面上,有一两只沉入水底。
面对来自孩子的发现,老师显然心里觉得有点不合常理,但是没有马上表态。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看看谁能最先找到雪花片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老师边说边来到孩子们中间,跟大家一起仔细观察、寻找答案。
“老师快看,会浮的雪花片中间没有洞洞。”不一会儿,明明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叫了起来。老师和小朋友过去一看,果然如此。
“明明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立即表扬。小朋友们给予热烈的掌声,投去羡慕的目光。明明抿着嘴巴,心里乐滋滋的。
“这只会沉下去的木头夹子跟别的木头夹子有什么不一样吗?”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发现问题。
“谁知道,这只木夹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老师再次启发。
“我知道我知道,木头和铁丝。”红红抢着回答。她俩的话让孩子们茅塞顿开。有的孩子把两只木夹拆散了,用手掂量木头和铁丝的轻重;有的在配班老师的帮助下,用“天平”称重比较两只看似一样的木夹重量是否也相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