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重点校提前准备之四(拼,没有尽头)
学区房、择校费、才艺培养,还有衣食住行,培养一个小学生要花多少钱,细细算下来,竟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这还不光是钱的问题,还要考量到父母的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
作家龙应台曾对他的儿子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走进人生的丛林后,自由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荆棘。”
这可能是所有父母的心声。未必所有的父母都想着要孩子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大部分人的心愿不过是让孩子拥有平安喜乐的人生。但“平安喜乐”是一个模糊而空泛的标准,可以用各种内容来支撑。你可以把它想得很简单,但有几个父母不是为孩子操心以至于不断复杂这个可能真的很简单的标准呢?
毕竟,世界太小,资源太少,对优质资源的争夺,不只在于小学、中学或大学,它可能开始于牙牙学语的孩童时期,然后贯穿人的一生。
何况,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即使在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的发达国家,总体趋势上,中产阶级的父母也倾向于将更多的钱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上。最近,《纽约时报》上刊登一幅照片,曼哈顿的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幼儿园门前,家长们焦急地排着长队,争夺有限的空缺,而与此同时,同一社区的公立日托中心却门可罗雀。
对于父母而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说到底,就是王朔在《致女儿书》里的那句话:“孩子使人伤心,本来已经放下的,又要转身看,放得下自己,放不下孩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