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也请多倾听孩子的声音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老话题了,对这一话题已经有不少来自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来自理论层面的基本问题探讨,来自比较层面的国外经验介绍。上海市2007年颁布的《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指导意见》,2009年颁布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是在政策层面进行指引、提出规定,促进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本文则力图尝试从另外一个视角——幼儿,来对幼小衔接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一、幼小衔接:应该多倾听幼儿的声音
幼小衔接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处在从幼儿园大班向小学过渡的幼儿,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在许多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我们几乎很少听到来自幼儿的声音。这些研究关注的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课程应该如何安排,教学方式应该如何调整,幼儿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品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应该如何相互合作,家长应该如何给予支持等。但是,作为幼小衔接活动的主体——幼儿,在其所经历的这次人生早期重大生活与发展环境改变中,他们是如何想的、怎样感受的,源自他们内心对小学的期待、兴奋、担心和焦虑又是怎样的,而他们又是如何运用自己那些尚不成熟的问题处理方式来应对这些人生重大挑战等,这些问题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中却被大大地忽视了。
但事实是,“如果要真正达到对幼小衔接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是离不开对幼儿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的。”2O1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邀请学生代表,共同讨论美国教育改革问题。联邦教育部长邓肯曾说,“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而对于幼小衔接这样具体的教育问题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幼小衔接中,给予当事人——幼儿,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倾听他们的声音,当然一个最明显的价值就是可以使幼小衔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贴近幼儿的真实需求。但除了这个工具性价值外,还有更深层的内在价值,倾听幼儿的声音从最本质上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是真正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己学着去发现、去反思、去表达。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指出:“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因此,幼小衔接中倾听幼儿的声音,不仅仅是为了合理政策的制定,更是让幼儿体验到一种受尊重感,即成人对他们感受、意见的尊重;体验到一种能力感,即他们有参与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一种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即他们有责任也有权利来对关涉自己的事务作出思考和应对。而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民主社会所必然具有的鲜明特征,体现的是一种平民主义的取向,而不是专家权威主义的取向。也因此,倾听幼儿的声音,本身就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主体性,使他们实质性地参与到幼小过渡中;倾听幼儿的声音,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可以发展幼儿的自尊感、责任感和权利感等品质;倾听幼儿的声音,本身就具有生活性,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幼儿参与解决问题的生活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