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带孩子看人体标本引争议
昨日,在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标本陈列室里,面对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人体器官,云南师范大学幼儿园250多名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内容之一,云师大幼儿园希望能通过此次参观让孩子们更直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树立正确的观念。此举得到部分家长的支持,却受到部分心理学家的反对。
参观现场大多数孩子很兴奋
当学校的大巴车开进昆医时,幼儿园的孩子们纷纷透过车窗好奇地打量着校园,从列队到进入标本陈列室,他们特有的叽叽喳喳打破了原有的宁静。这些来自幼儿园大班、中班的250多名孩子,年龄在四五岁。
昆医人体解剖学标本陈列馆是省级科普基地,经常接待大学生和社会群体,这是首次接待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分批带领下,参观了人体脉管、运动神经、内脏等解剖陈列室,里面展出了一些陈放在玻璃容器中的内脏、骨骼、胚胎等人体标本,昆明医学院老师讲解了人体各部位的构造及作用。看到这些真实的人体标本和器官,小朋友们反映热烈,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害怕,更多的是兴奋、好奇。
“哇,木乃伊!”“这个是什么啊?”小朋友指着器官标本争先恐后地问讲解老师,医学院老师以自己身体为例为小朋友讲解了人体内脏的具体位置。一名小男孩现学现卖,也有模有样地比划着向大家讲解起来“血液就是从心脏经过血管流向我们的手和脚的”。讲解老师说,在讲解的过程中只能浅显易懂,不会讲得太深入,让他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记者注意到,在陈列室外的走廊上靠墙站着3个小女孩,她们都是中班学生。4岁的小怡看完两个陈列室后就不愿意继续参观了,她说害怕晚上做噩梦。老师告诉记者,她知道这些是真的人体器官。其他孩子都看完了整个陈列馆,面对记者是否害怕的提问,他们兴奋地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支持方部分家长表示赞同
昨日,一位家长和4岁的孩子一起参观,她认为这一活动很有教育意义,孩子从中学到了很多人体知识。“我本身就是学医的,平常也给孩子讲述过很多人体知识,孩子们常常会问家长,从哪里来的、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以后家长对孩子进行生理教育。”
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这个月的教学主题是“认识我的身体”,他们发现孩子的认知还停留在外在、能看到的东西。在一次大班“我是从哪里来的”的发言中,小朋友们的答案让人哭笑不得:妈妈说我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在商店里买的;在外面捡回来的……
有家长提出建议,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人体,通过正确的渠道给他们灌输正确的知识,并帮忙联系了此次参观。“来参观之前我们先给孩子看了一些图片,让他们有一些心理准备,也和孩子家长沟通过这次活动的内容,他们都表示了许可。”
张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反应常常是出乎成人预料的。去年,“大型人体奥秘科普展览”在昆展出时,上小学3年级的女儿不时用手去触摸塑化的人体标本,还拿着一个手臂让他拍照。近年来,北京、广州、长沙等各地都有人体标本展出,媒体也都报道了幼儿园小朋友们“组团”参观的情况,以“小朋友看‘干尸’大呼开心”、“长沙人体科普展:幼儿热情参观‘吓’坏志愿者”为题进行了报道。对此,幼儿园老师认为,孩子没有成年人想的那么多,因此对于这些人体标本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恐惧。
有人士认为,是科普就不恐怖,让幼儿园小朋友参观人体标本、了解人体奥秘,是崇尚科学的一种表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思想解放、大胆创新。
反对方两心理咨询师提出质疑
对于幼儿园去参观人体标本陈列室的做法,两位心理咨询师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四五岁的孩子还太小了,不适宜进行这样的生命教育。
省健康教育所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赵白帆很惊讶幼儿园的做法,她认为,四五岁的孩子对人体、生命还没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现在就让他们接触到人体标本、接触到死亡,是不太合适的。这样的参观,更适合已经上过生理卫生课、有一定的认知的群体。幼儿园的孩子在没有系统人体结构等知识的铺垫下,就见实物,是非常恐怖的,这样的记忆对成年后的生活也会有影响。她建议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表达出参观后的真实感受,避免这些感受沉淀到潜意识层面,让孩子尽量自然地面对这些人体标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詹淑媛也表示,幼儿园孩子虽然也到了对人体、成长、死亡等问题好奇的年纪,但这个认知过程应该是缓慢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到直面死亡的程度。参观中个别孩子的恐惧是正常的,也是一种早熟的体现,这种心理影响在其他孩子身上没有立刻体现,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当孩子一个人在家,或看到鬼故事、鬼电影时,心理影响就会反映出来,甚至在成年后才表现出来。她建议对孩子们进行心理测评,有反常行为的孩子要接受心理辅导。
两位心理咨询师表示,幼儿园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值得探讨,可以采取较为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生命,在不同的心理阶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