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幼升小:"幼时闲情"诚可贵
夏日炎炎,闲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在“闲情记趣”的一“记”中,发觉他首先记的是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致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成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成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呑。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此皆幼时闲情也。”
这段文字,原先是读过的,所以说是新的“发现”,是过去没有注意到沈复的“闲情记趣”,首先看重的竟是童心童趣。而童心童趣,如今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不要说是小学生,被紧紧地绑在繁重学业的战车上,难得再有“幼时闲情”,就是幼儿园里的幼儿,为了应付“幼升小”的考试,“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也被填鸭式要求生记硬背不少东西,窒息了他们的童心童趣。
儿童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具有最新鲜的生命。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有着真诚透明的童心,幻想好奇的天性。一件平常的景物或事物,经过他们的想象,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充满“物外之趣”。你看,在小沈复的眼中,群飞的蚊子,可以化作飞舞的群鹤,喷之以烟,则变成了一幅好看的青云白鹤图。视草丛为树林,视虫蚁为野兽,把土块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让自已神游于这一“山林”之中,“怡然成快”。见到“庞然大物”癞蛤蟆吞食了两只小虫,心中不平,毅然痛打癞蛤蟆几十下,并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这里显示的童心童趣,天真纯正,是纯洁的生命之花。
应当珍惜和保护这样的生命之花,其内中蕴含的幻想力、好奇心、创造欲和真诚感,是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精神土壤。历来有识之士,都是赞赏童心童趣的。鲁迅对孩子“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和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认为“是可以敬服的”。世界儿童文学的母题中,有“顽童的母题”,它与“爱的母题”“自然的母题”长期共存。那些“顽童型”的作品,着重表现儿童的“顽”性,目的就在于激发和满足儿童想象创造的天性。
可是,如今过重的应试教育的压力,刻板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儿童的童心童趣,致使儿童头脑模式化、机械化、呆板化,丧失了想象与创造的生机。这种违反儿童成长规律的“拔苗助长”,虽然使儿童生记硬背了一些知识性东西,“苗”一时似乎“长”得快些,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使他们的心灵和思维硬化僵化,再难长成“大树”了。不少在应试教育中表现不错的学生,后来却表现平平,少有能成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这里。在人才培育上,如此“从娃娃抓起”,实际上是“从娃娃误起”,不是在人生起跑线上“赢”了,而是“输”了。
因此,不能剥夺儿童的童年,不能漠视童心童趣,要让儿童在游戏中感悟人生,在玩耍中愉快成长,要使人们像沈复那样,都有珍贵的“幼时闲情”可供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