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的进入孩子的心灵?

  教育专家认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在批评孩子犯惜误的同时,苛求完美,就会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

  有一位母亲怕孩子不用心学习,不仅在家从早到晚提醒学习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上街时也不忘随时随地地进行现场教育。看见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告诉孩子你将来不好好学习就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着,掏厕所也要用机器,你也干不了;看见乞讨的,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这样。害的孩子以后不愿在与她一同上街,而且越来越自卑。本想主动学习,越说越不想学,家是让他头痛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于孩子的教育,唠唠叨叨只会令孩子讨厌,老调重弹不会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常有父母抱怨:“我家孩子老是不听人说,真让人操心。同样的事要说几遍才听得进去。”究竟是孩子不听话,“同样的事要说几遍”,还是“同样的事要说几遍”,孩子才不听话?既然那些话随时都能听到父母讲,今天没注意,明天还可以再听,当然也就心不在焉了。

  还有的父母发牢骚说:“那孩子,不管你说多少遍,他根本理都不理,跟没听见似的。”父母的不觉得自己很多时候是说过了头吗?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同一个问题,他不烦才怪呢。任谁也受不了呀!

  心理学研究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斯特娜夫人曾经说:“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儿玩,一块儿读书。”

  如果父母不给孩子重复交代某些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进入孩子的心灵呢?

  1.和孩子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与其喋喋不休地向孩子强调一些大道理,不如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去参加,通过活动来寻找更合适的沟通话题,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没有孩子是差生》的作者清澈小舟说:“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孩子学习不好,就拼命地补课。其实,活动往往会使大脑动起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找到孩子的兴奋点。”

  在清澈小舟的班里,有4个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姜和、亚东、田威和袁源。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得到一些启发,清澈小舟专门在周末带他们去溜冰场。

  到了溜冰场,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或是讲自己的溜冰故事,或是表演自己的溜冰技术,或是练习如何溜冰,场面非常活跃,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在回家的路上,清澈小舟问孩子们有什么收获。孩子们的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

  姜和说:“原来溜冰这么锻炼身体啊,我满身是汗,感觉还很开心。”

  亚东说:“我今天明白了什么是王者风范。真的,在溜冰场上,看到你们不会而我滑得那么好的时候,内心真的很骄傲,平添了一份自信,感觉自己原来也可以把事情做得那么好。”

  田威说:“今天是我第一次学溜冰,在溜冰的过程中,我真的是一点也不敢懈怠,可以说是全神贯注呀!如果做其他事情也能这样认真,没有做不好的。”

  袁源作了总结性发言:“最大的收获是在玩中学,大家快乐地学习溜冰,还领悟到了老师今天带咱们玩的深意。”

  “噢,我带你们来有什么深意呢?不就是玩玩吗?”清澈小舟问道。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通过学习溜冰,知道学习也可以像溜冰一样,跌倒了,爬起来,站直了,不趴下,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一点点进步的滋味;让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能像学溜冰一样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瞧,这就是活动的魅力,在活动中,孩子们自己体会到了该怎么做,一点都不用他人再提醒。正如清澈小舟所说:“孩子们能体会到我的用意,我真是很欣慰。”

  2.切实地提供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父母应该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应该给孩子下达硬性指令,然后靠不停的唠叨来督促孩子,那样的效果往往并不好。例如:想让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对孩子说:“完饭前必须把你的诸窝收拾干净!”这样的硬性指令,孩子多半是不会听得,而父母见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就不断的反复催促,结果就可想而知。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孩子,如果晚饭前你有空,就把你的的房间收拾一下吧。”这样的说法,则能给孩子以喘息的空间,不会惹孩子反感,反而多半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给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间,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孩子的感觉就会好很多。

  3.唠叨无效时,不能随意惩罚孩子

  在对孩子唠叨无效时,父母就要小心地运用惩罚。因为孩子处在被惩罚的阶段,很自然地父母和孩子会变成敌对状态。

  对年纪较小的孩了,等时间快到了,他却什么都还没做,再平静地说出处罚的方式,但是要用正面的说法:“等你洗完澡才可以看电视。”这种说法比“除非你洗好澡,否则不准行电视’好得多。立即对年纪较小的孩子说出罚则要说“这是我希望你做的事,但是我想你不会做,所以这就是你不做的后果”这样的话。

  对年长的孩子应该解释为何必须去做此事,“草坪早上必须浇水。否则会被太阳晒枯”或是“你必须在8点去洗澡,因为你需要时间选择书籍。然后读一会儿再睡觉”。孩子认为父母只想唠叨他们,假如父母可以解释,就能降低双方之间的紧张度。

(0)

相关推荐

  • 呵护外来孩子的心灵

    导读:我们提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 ...

  • 心罚伤害孩子的心灵 父母应慎用的十种话语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父母体罚孩子的现象(尤其在城市)也在大大减少.但还是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对"不争气"的子女出言训斥与嘲讽,即所谓的&qu ...

  • 请呵护孩子的心灵

    孩子一直在被批评,而我一直没有批评,一直以谈话的方式交流,知道有一天,孩子崩溃的对我说:"妈妈!我已经在改了!!"我被触动了,是的,我虽然没有批评孩子,但是每天就这个问题来谈话他已 ...

  • 请满足孩子的心灵需要

    导读: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 ...

  • 家长注意避免不经意对孩子的"心灵虐待"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次因数学测试成绩差被老师当众训斥,并罚抄试卷三遍.平时性格内向的他,从此便更加精神压抑,离群寡欢,一上数学课就有一种莫名的畏惧感.后来竟发展到只要朝学校方向走便浑身发抖,上课常 ...

  • 别忽视对孩子的心灵关爱

    "伤心是种说不出的痛.我忙于自己的事业,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我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却不能戒除孩子的网瘾."这是一位医生在网上的留言.从一些统计资料看,患网瘾青少年的父母多为医生.教师 ...

  • 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

    导读:父母如果能细心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反应,将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你孩子想像力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所引发的许多变化往往导致她的个性出现新的特征.这是给你的孩子扩 ...

  • 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

    过年时聚会增多,一些家长发现,家里要是来了客人,孩子就会出现一些"微妙变化":一方面,孩子的表现欲被激起,喜欢在客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开始吵闹,打断家长说话 ...

  • 抓住孩子的心灵闪光点

    大班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年龄,这个时候若是能够正确引导,对孩子将来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天中午饭时,大部分孩子们都吃饱了,孙昊雅来到我身边,小声说:"老师,对不起,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