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宝贝幸福调查:入学前后,界限分明!
社会忧虑——孩子没有童年
昨日,跟另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四岁多的小朋友从早教中心出来——后面跟着几个学生,是几个叽叽喳喳的女孩子,她们边走边说,说的是——这么小的孩子就背上书包了!真可怜!孩子没有童年!
我和那个妈妈相视一笑,有些啼笑皆非。一方面我有些理解这些大孩子们愤激的立场,而另一方面,我又理解一个母亲的不得不如此。最重要的是,我非常知道,让孩子一周上一次两次早教课,对他们不是痛苦,而是快乐!不过这也折射出,整个社会都在忧虑关于我们的孩子幸福感的问题。
那么,是不是说明,这一代的孩子幸福感有限呢?
幸福调查——入学前后,界限分明
受此启发,记者在六一节来到之际在身边朋友和网友中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调查12岁以下的孩子的幸福感的问题——调查结果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当然跟我问到的家长圈子小也有关系。
调查很简单,就是请妈妈们问孩子——宝贝,你幸福吗?虽然牵涉到有能够表达和不能够表达的孩子,但是还是明显发现——未曾入学的孩子,几乎答案都是幸福。
但是已经入学的孩子,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反应明显不积极,不热烈。有勉强说幸福的。有直接说很累的。也有说在家比在学校幸福的。也有耍酷不说的,也有冷笑一声反问家长的——什么是幸福啊?
这个答案很沉重。
为什么随着长大随着入学,孩子的幸福感会降低呢?他们还稚气未脱,天真未泯,为什么属于孩子的快乐却先行从他们身上撤退了呢?
外教——中国学生太累
新浪博客最近有一篇文章很受关注——外教说:中国学生太累。
那个美籍外教在中国任教多年,一个体会就是做中国学生太辛苦,他的大概意思是:中国孩子承受了来自父母、老师和同龄人的巨大压力。在这里,重点被放在了标准化测试上,而在美国,学生们首要重视的是他们的社会能力的发展!
中韩家长——盲目望子成龙
是这样吗,记者走访了身边的外教朋友——
郑大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来自韩国的教育学博士姜星炫教授认为:那个美国外教说的情况不止在中国存在,在韩国也存在。他认为韩国和中国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追求名校,为了能让孩子上名校不惜一切代价。
中国家长和韩国家长都一样对孩子有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以及放不开、不放手甚至为孩子不惜一切代价的心态。在韩国有鹰爸爸、大雁爸爸、企鹅爸爸的说法,是指那些不惜一切代价送孩子出国的家庭——贵族级别的鹰爸爸可以随时乘飞机前往子女留学的国家;大雁爸爸可以利用偶尔的假期里去看望子女;企鹅爸爸不会飞只能在国内努力为子女挣在国外的学费。
韩国以前有“象牙塔”的说法,现在则有“牛骨塔”的说法,是说那些很穷的农民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只好把家里的耕牛都卖掉。韩国的名校和中国一样难考。学生们晚上很晚才能回家休息。小学三四五年级的生活,已经被夸张地比喻成地狱生活。
孩子没问题,家长有问题
郑州一中的波兰裔美国外教Voytek来中国8年了,这些年一直接触学生,接触大大小小的中国孩子。他对这个问题非常有感觉,他认为:孩子不快乐,孩子不成功,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
在中国,家长都喜欢为孩子安排好一个成长模式——上贵族小学,上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然后当公务员,捧铁饭碗。可是在美国,没有家长会这样安排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哪怕卖羊肉串,只要你快乐,父母也会支持。虽说美国也会有法学院医学院比较热门。但是最后能够胜出上这些法学院医学院的一般都是在这方面非常有天分的孩子,而不是被父母强制去念的。
Voytek认为中国家长比孩子死板。他们都会为孩子选择那些往清华送了多少学生、往北大送了多少学生的学校,他们迷信这个。
有的学校教育只给孩子提供一个标准答案,然后你背下来、记住就完了。
Voytek认为这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所以中国的孩子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有标准答案。在课堂上,任何一个题目都居然可以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不同个体的观点也居然都是一致的。这太扭曲了!在美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观点,拥有新颖别致的观点才会得到褒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