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漏补缺做好隔代教育
据一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
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投入极大的精力,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抚养和教育。实行隔代教育的家庭数目如此庞大,自然难免滋生一些问题,于是近年来,很多人都开始指责隔代教育,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不良后果都归咎其中,认为隔代教育给孩子成长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还有学者断言,隔代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绝对低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
隔代教育并不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远如杰出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近有勇夺奥运金牌的刘翔,都是隔代教育下孩子取得成功的典范。可见,隔代教育未必是一场注定会输的“仗”,只要注意方法,成功“闯关”,一样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悉心为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打造了攻略,以帮助父母在隔代教育中赢得三代人各得其所的三赢局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隔代教育的优势,就是它本身的“利器”。
声音:隔代教育是无奈之举,也是优势所在
不少父母之所以选择隔代教育,除了双职工时间、精力不足,专业育儿机构缺乏,保姆行业远非职业化,经济能力有限的社会现实,以及诸如住房紧张、出外学习工作等客观因素外,隔代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隔代父母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础”,他们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使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中高居不下的离婚率使很多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里,隔代父母能很好地弥补这类家庭中的性别角色缺失,给孩子提供可模仿的性别特征,使他获得同性的心理支持,这对孩子健康的性别认知有着正面的作用。
其次,隔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充分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乐于为孩子奉献,这使孩子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的保障,也为孩子接受早期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他们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各方面的需要。隔代父母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对孙辈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增大,不少年轻父母都会不自觉地把紧张气氛带入家庭,过早地使孩子参与竞争,剥夺了他童年本应有的快乐。而隔代父母大多已经退出了社会竞争的主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他们更容易冷静、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需要,使孩子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
我们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瑰宝,成功的隔代教育,会使孩子对此有所了解,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另外,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风气变得日渐浮华,成年人不免会沾染上诸如急功近利、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老一辈朴素、坚毅、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在当今社会里也就越发显得可贵,能够为孩子灌输更多做人的道理。
隔代教育取得成功的普通家庭,值得我们学习。
搜索:成功个案就在身边
刘女士(28岁):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孩子出生后请过几个保姆,不是文化程度特别低就是为人不可靠,很多事情我们只能亲力亲为,经济状况又不允许我做“全职妈妈”,真有点焦头烂额的感觉。刚好我母亲从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我就请她来带孩子。有了她的帮助我安心很多,她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都很丰富,孩子爱卫生、讲礼貌之类的好习惯都是她教的。她还经常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读书,回答孩子希奇古怪的问题。现在孩子求知欲很强,知识面也挺广,说话做事有条理,比很多同龄人显得成熟。
张爷爷(62岁):儿子和儿媳都是独生子女,本身的生活能力比较差,下班后经常下馆子,家务也是请钟点工做。孙子东东出生以后,他们一方面没有经验,另一方面也不够勤快,有些手忙脚乱,所以弄得东东常挨饿,还动不动生病。我和老伴看到这种情况,就主动请缨把东东接回来了。儿子儿媳下班后和周末也过来,跟着我们学带孩子。现在东东在我们这里一年多了,身体很好,个头也长了不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亲。
明明(6岁):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说我搭积木特别漂亮,老师也说我以后肯定能做建筑师,其实这都是外公教的。我外公是在英国留过学的建筑设计师,城里许多高楼都是他设计的。外公退休以后经常陪着我,除了搭积木,他还教我下国际象棋,现在我是小“棋士”,能下赢许多大孩子。外公还经常和我练习英语会话,教会我好多单词和句子,上个月就辅导我在市里的儿童英语演讲中得了奖。好多小朋友都羡慕我能跟外公一起住呢。
黄先生(37岁):暑假时我把上一年级的儿子放到乡下老家,假期结束后发现他以前浪费的坏习惯没有了,不再是果汁喝一半就倒掉,米饭吃两口就不要。我感叹孩子懂事了,儿子却说是跟爷爷学的。我们现在工作压力大,又要交际应酬,回家后真没什么精力和孩子“周旋”,对他的一些坏习惯,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一代人很多纯朴的个性,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非常难得,让孩子多跟老人接触,确实能让他学到一些良好的品性。我觉得适当的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教育得法,事半功倍。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多用脑子而不是力气。
措施:一切为了孩子
1.事物都有两面性,隔代教育有着亲子教育无法比拟的各种优势,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无论存在怎样的弊病,隔代教育的初衷始终是朴素善良的。曾经有位爷爷对当父亲的说:“孩子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孩子自己的。”所以,只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两代父母共同努力“查漏补缺”,隔代教育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查漏:一些老人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孙辈身上,对孩子过于溺爱,为孩子“全方位服务”,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满足,容易使孩子刁蛮任性、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日后难以与人相处。
补缺:年轻父母要及时和老人沟通,提醒老人注意对孩子的态度,帮助老人做到挚爱但不溺爱孩子。
2.老人要把养育的态度从单纯的“疼”转化为“教”,对孩子要满足有限,帮忙有忌,适当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注意培养他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
查漏:隔代父母一般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容易固守尘封,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过于传统,影响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
补缺:年轻父母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快,而且是社会主流的活跃分子,接受的知识信息更多,因此在给老人创造机会更新思维的同时,也要亲力亲为,培养孩子富于创造性、知识结构合理和容纳性强的思维方式。
3.用知识和经验浇灌孩子的同时,隔代父母要注意摈弃不良的旧习惯,不要盲目迷信经验,要善于听取年轻人的意见,通过书籍、电视节目和相关培训自觉更新观念,在教育手法和理念上紧跟时代步伐。
查漏:隔代教育容易造成年轻父母的责任缺失,使亲子间关系淡漠,并演变为“亲子隔阂”。
补缺:把孩子培养成人,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工作再忙,父母回到家里也要多陪伴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想法。这样才能增强与孩子的互动,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4.老人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可以协助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为亲子间的交流创造机会,重视“父母之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作用。推荐阅读:和老人一起科学育儿
查漏:老年人体力有限,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会对孩子的活动范围和内容过多限制,不利于孩子健康体魄的形成,孩子也会因此减少与人沟通的机会,而隔代父母步入晚年后的抑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还会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补缺:在隔代父母体力不足的家庭中,年轻父母要特别注意补充给孩子的户外活动。周末或假期要多带孩子出门,或报名各类培训班,给孩子提供体育锻炼和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
5.不方便出门的隔代父母可以邀请其他有孩子的家庭来做客,年轻父母也要多带孩子去朋友、亲戚家做客,让孩子学会与人交际沟通。年轻父母要多用自己的活力来感染老人和孩子,老人也应调整自我心态,努力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积极乐观的健康情绪。
查漏: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距,年轻父母和老人间容易就孩子的教育方式产生分歧,父母一个要求,祖辈一个说法,常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成为小“两面派”。
补缺:两代父母要注意协调关系,有分歧私下解决,不要给孩子造成家庭不和睦的印象。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沟通协商,解决矛盾纠纷,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协调出给孩子的共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