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尝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内容提要】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会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音乐教学,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教育内容方面,教师侧重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方面,模仿性成分太多。我们结合幼儿园的具体情况研究探讨,从培养幼儿较为敏锐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幼儿丰富的音乐审美情感、发展幼儿初步的审美创造力三方面入手,细细分析教师、幼儿、音乐本身(节奏、旋律、音色及乐曲的整体结构等),实施了“系列层次活动”的教学模式,让不同水平的幼儿有机会多感知,在不知不觉的快乐进程中进行学习和获得音乐感知力的发展。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审美教育在循环反复中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其审美心理素质。

  【关键词】音乐激发审美创造

  【正文】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无论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音乐教育不仅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更是使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因此,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审美为核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学会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依据艺术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由于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偏差,现在音乐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教育内容方面,侧重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仅满足于让幼儿唱几首歌,跳几个舞,玩几个游戏等等,而对教育内容本身的审美价值没有很好的挖掘。

  二、在教育方法方面,模仿性成分太多,表演的模式是:教师熟悉教材—制订教学任务—讲解、示范,让幼儿模仿—带领幼儿练习。这种模式削弱了幼儿对音乐的探索性、创造性。

  在研究探讨中,我们大胆思考,改变教育思想与模式,旨在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让幼儿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而且要使这种乐趣得以巩固、发展,成为终生的一种需要,为使幼儿长大能成为一个真正欣赏音乐的人打好坚实基础。

  一、培养幼儿较为敏锐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越细致,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对于成年人,因为有了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所以,只通过听觉就可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则不同,需要通过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参加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去听、唱、奏、舞、演、玩,就不会产生对音乐的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因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和不同的音乐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教学“通道”。如:大班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表演操作的水平上掌握音乐的性质、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特征,强化音乐审美感受;中班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形象,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逐步认识音乐与动作的内在联系;小班则帮助幼儿记住某些具有特别旋律或片断,以使音乐给孩子带来亲切感。在小、中、大班由易到难地通过使用外显的大动作来演奏打击乐器,帮助幼儿接触、欣赏从小难度到较大难度的音乐作品。从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的快乐进程中进行学习和获得音乐感知力的发展。

  节奏、旋律、音色及乐曲的整体结构等共同构成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欣赏、舞蹈等五大方面,为使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得以提高,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既要注意培养幼儿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同音乐的感受能力,还应注意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强度、形式有所领悟。我们实施了“系列层次活动”的教学模式,指对某一具体内容的若干教学要求、能力发展要求,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起来,强调幼儿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同一教材的不同要素以及不同教材的相同要素进行系统的学习。例如:使幼儿获得对“礼貌音乐”的较全面的认识,设计的层次活动方案如下:

  1、小班活动层次:

  通过律动《好朋友》,创造性歌唱活动《大家在一起》、欣赏与表演《欢庆》,来帮助幼儿感受和表现礼貌,初步了解礼貌音乐的性质,有初步的体验。

  2、中班活动层次:

  通过创造性歌唱活动《好朋友》、打击乐演奏《春游去》、欣赏音乐《大家在一起》等活动,引导幼儿在礼貌情境中熟悉音乐,会从心理、情绪的变化中表现礼貌音乐,理解如何讲礼貌应由礼貌情境的具体情况来定,不同的礼貌情境的音乐速度和力度也不一样。

  3、大班活动层次:

  通过创造性歌曲《小伙伴,你好》、舞蹈《快乐的一天》、《拉拉勾》等活动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礼貌音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用语、不同的神态、不同的心情。

  系列层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可使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按知识、能力系统地进行教学,使教材的潜在教育价值获得充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得到培养,并得以提高。

  总之,只有让幼儿有机会多感知,才能获得广泛的音乐感受和认识。

  二、激发幼儿丰富的音乐审美情感。

  平时,我们在评价表演时常说:他一点表情没有。为什么会毫无表情呢?孩子的表演激情提不上来,也就是内心感受我们体会不到。有了内在的感觉,动作才有韵味,面部的表情也才能自然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音乐,只有设置一定的情节让幼儿去体会,去感觉,从心到身,从身到心,才能进入角色,进入音乐。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首先,教师要以自己在审美欣赏中的情绪表现感染幼儿。教师对美的音乐要有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审视、由衷的赞叹。无论是唱歌、跳舞、听音乐,都应满含情感,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与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如:在形体训练《花儿笑》进行时,教师从心理上引导分析,让孩子们意识到,面前是一片花丛,你看到后惊奇、喜爱,然后想去闻,想去摘,但又怕损坏了它,又怕别人看见。幼儿从心理变化中去找、看、闻、指、摘,一系列动作的感觉,效果可想而知。教师的语音、体态、表情都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其次,教师应该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并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鸭妈妈、大树、观众、熊大哥、小鸟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情感带幼儿入音乐之中,如音乐欣赏《春》,教师是春姑娘,将融化的小河、发芽的柳枝、飞舞的燕子变成音乐给孩子们听,从孩子们充满生机的眼睛里,“春姑娘”知道孩子们懂了。于是,在秋天爬山活动之后,孩子们用“沙沙”的沙锤声表现风声;用小铃的清脆“叮铃”声表现燕子的叫声;用大鼓“咚咚”声表现红红的苹果和一大排苹果树;用铃鼓表现小朋友的欢呼声……

  再如,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幼儿,音乐游戏做累了,教师可以用规则去调整幼儿心态,“下小雨了,沙沙沙……”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舞蹈家们累了,休息了!”并带头休息。宽松的环境是孩子们各种审美情感发展的基础。

  再次,教师应能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鼓娃乐》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花灯会》A段音乐轻松活泼,B段则较为舒展优美;《牧童短笛》时而悠闲时而欢快;《摇篮曲》则如诗如梦,旋律细腻等。区别不同的音乐情绪上的细微差异,并准确表现。进行情感培养,并不只是要求幼儿用动作表达,更应该要求幼儿对音乐产生共鸣。如乐曲《欢庆六一》,不应只引导幼儿去寻找“高兴”的同义词,如快乐、欢快、愉快等进行情感的概括,还应引导幼儿在描述时有激情,促进再造性审美意象的产生,会形象地表现高兴的动态细节,能各具特色。让幼儿说出高兴的感觉,不如让幼儿去表现出高兴的情绪。经过这样的音乐活动的熏陶,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

  三、发展幼儿初步的审美创造力。

  “原型”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音乐活动,幼儿都会受到表演的暗示,模仿成分很多。教法得当,可以使幼儿喜爱想象的特点的潜在优势得到发展;教法不当,很容易把孩子教死。相反,在再创造活动中,幼儿往往又会增加许多创造成分,这又与“原型”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的示范、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活动主要有下列形式:(1)为乐曲、歌曲自编不同的动作表演;(2)用自由的动作形象、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3)用动作、音乐形象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这些形式都是以教师的“原型”示范为基础的。例如:让幼儿欣赏乐曲《欢乐颂》过程如下:

  (1)倾听一段旋律轻快,夹杂着小鸟叫声、风声、雨声、小河流水声的曲子;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用语言、韵律动作来表达;

  (3)在教师引导下,画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和想象。

  又如,在听《摇篮曲》时,幼儿会出现一系列的联想,孩子们说:“听着音乐,感觉象雪碧瓶里摇着豆宝宝一样”;“象小筐子里摇着积木宝宝”;“象大滑梯摇着小朋友一样”……教师的态度应该是赞扬的、肯定的、语言是启发性的。

  再如,我们启发幼儿:“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唱出迷路小花鸭的孤独害怕?唱出小朋友的同情和关心?”“星星离我们那么远,用什么样的声音给它打电话才能听见呢?”“豆芽兵很累了,怎样走路?”“小蚂蚁搬豆,该怎样排队?”……让幼儿自己找感觉,体会音乐的轻与重,使个体在自我创造的反馈中得到享受。

  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审美教育在循环反复中得到发展,这是几年来我们的奋斗目标。

  总之,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音乐熏陶,才能帮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建立起以音乐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其审美心理素质。

(0)

相关推荐

  •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张家港市金港幼儿园 钱亚娟 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具有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可以说:"创造"是21世纪新人最根本的条件.对幼儿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创造性的培养,是当前作为 ...

  • 在歌唱活动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总结

    我班幼儿进入大班后,表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这学期我班着重于开展歌唱活动,在歌唱活动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做到"导而不包",目的是为幼儿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多 ...

  • 尝试·体验·创新--浅谈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尝试教育

    绍兴县华舍街道管墅幼儿园 王慧 <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并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使他 ...

  •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音乐活动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体验音乐的美.追寻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活动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要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体验 ...

  • 浅谈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 ...

  • 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

    导读: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具体目标又该怎样确定呢?在艺术目标的界定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包含了较重的情感因素.因此,我们应通过对周围环境和音乐作品中美的感受体验.自我表达.表现和创造,逐 ...

  •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

    据有关专家论述,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因此,创新精神等同于创造性.创造力.而幼儿创新精神是指幼儿对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因此,它同样包含创新 ...

  • 在舞蹈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导读: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靠身体来表现生活的美.歌唱生活.并借此陶冶人的情操.对幼儿进行舞蹈教育,不仅能让幼儿通过舞蹈动作表现生活的美,而且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发育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 ...

  •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1

    导读:创新精神的存在对幼儿的成长贡献极大.首先,幼儿期的创新精神会直接影响到其长大后的创造力.其次,幼儿的创新精神对其整个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精神能使幼儿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对孩子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