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学纲要有感
在新纲要的艺术部分的指导要点里,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关于这一点,我体会尤深。在此,想结合美术教育谈谈如何挖掘和发挥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一.创造力是幼儿的本能。
首先,从纲要的这一指导要点里,我们可以看出新纲要更加强调对幼儿创造力的重视。它将幼儿艺术教育定位在普通艺术教育的范畴之中,强调儿童的创造意识、创作能力、创作个性的培养。幼儿天生就具有创造的潜能。幼儿总是带着高度的好奇心去对待周围的事物,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探索、摆弄,去发挥想象、去创造。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地挖掘他们的创造本能。而引导他们发挥创造本能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他们提供多种的工具、材料和不同的创造形式。有的孩子可能对绘画不是很感兴趣,可是对泥工却很感兴趣。尽管可能一开始吸引他们的也许是橡皮泥的色彩和游戏性,但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了,发挥他们的创造本能。比如说我们班的许天逸小朋友,他对绘画非常不感兴趣,但是却很喜欢泥工。有次我们做小老鼠上灯台的泥工,他作出的小老鼠和灯台非常有立体感,色彩也很有创意,而这却恰恰是班上创造力很强的幼儿也作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一件事,每个幼儿都是有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调动他们想做的欲望。创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应该不断累积幼儿的经验,当他们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自然有创造的灵感。
二.鼓励、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在幼儿进行艺术创造时,到底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呢?我们组织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幼儿画出一张漂亮的画吗?从纲要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其实孩子们创造的过程要比创造的结果来得生动与真实,因为那才是孩子们所真正需要的,那样才能使他们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与满足,才能真正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保护孩子们创造的兴趣、创造的过程。即使他们把太阳画成彩色的,树叶画成红色的,也没有关系。他们杂乱无章的涂抹,正是他们感知色彩的阶段,慢慢的,他们会注意到事物真正的色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教他们画得像,而是让他们大胆地画。要好好珍惜和培育他们的创造力,而不是用看似正确的东西去扼杀他们的创造本能。比如说,有次我们班的许成刚小朋友画了一个小朋友在跳绳,本来他画的挺好的,可是过一会我再过去看时,发现小朋友身上衣服的颜色被涂的乱七八糟的,问他时,他说:“这个小朋友跳绳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衣服弄脏了。”这孩子多么纯真可爱,他的创作真正是反映了心灵的创作。这时如果告诉他不好,未免太多余了。我们应该鼓励、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学一学孩子的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三.接纳幼儿的作品,不要过分强调技能技巧。
大部分幼儿的作品,若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一件“漂亮”的作品。他们可能会拿一张画了一两座小房子的纸告诉你上面是一座宫殿,也可能撕一张三角形的纸就说那是手枪。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们的作品呢?是不是象许多家长朋友那样,指着孩子的画子说:“你画得什么啊,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不好看!”呢?当然不是。无论孩子们创造的作品如何,作为教师都要去接纳他们的作品,不要过分强调技能技巧。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的不同特色,给予不同的鼓励与赞美。也许有的孩子涂色涂的不够均匀,但是他画的事物形象很漂亮;也许有的孩子画的动物一点都不象,但是他用的色彩搭配非常好;也许有的孩子颜色用的很难看,但是他的画面布局很好:还也许他的画面布局很糟糕,但是画面却很整洁干净……孩子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的世界,只要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了创造,得到了情感上的宣泄和满足,就值得接纳。不必坚持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像什么,要始终对幼儿持有一种接纳和鼓励的态度。没有接纳就没有创造,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感到参与创造活动的乐趣,让他们的创造情绪得到满足,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创造中去,从而让他们真正的发挥艺术创造的潜能。
总之,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潜能,在此基础上,要鼓励、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并能接纳幼儿的作品,不要过分强调技能技巧。而这些与纲要精神也是一一对应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深入学习纲要,充分领会和贯彻纲要,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