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爬山虎攀岩之谜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课件演示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片段一:
学习“脚”的样子:
师:你们知道吗,爬山虎虽然是植物但它是有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把这些语句画下来。
(一)交流画的句子。
(二)交流脚的样子。
师:谁能说说,通过这几句话的描写,你知道了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色的.
师:那你能边想象边读一读吗?
(生朗读)
看“脚”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出爬山虎的脚什么样了吗?看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看课件)
(学生很认真地观察,感到很新鲜)
师:谁来看着图介绍一下爬山虎脚的样子,同桌可以先互相介绍一下
(学生互相说,都很有兴趣)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色的.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学生通过自学,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顺势,我在课件上出示了爬山虎脚的图片,让学生把文字介绍和图片上的实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清晰的认识了爬山虎脚的特点。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片段二:
学习“爬山虎的脚怎么爬”:
师:别看爬山虎的脚这么不引人注意,你可别小看它,正是因为这些脚,爬山虎才能攀援在墙壁上,那这些脚是怎么爬的呢?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看课件)
(学生看的很入神)
那么在介绍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时候,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品读第四五自然段。我认为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容易在平时被学生细致的观察到爬山虎向上爬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缺少对爬山虎的元认知。而本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所用的语言很多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这样就加大了讲解的难度。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学习四五自然段之前我先让孩子看一段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动画,这个动画清楚地形象地向学生演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动作,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脚向上爬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使学生对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有了初步的观察和认识,不但降低了下面对四五自然段学习中一些词语理解上的难度,还使这篇说明文更加生动,学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片段三:
(看完课件后)
师:对于这个过程,作者是怎样把它描写下来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在向上爬的过程中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学生默读思考)
生: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触到墙,然后紧紧的巴在墙上,再一拉,爬山虎的茎就近贴在墙上了。
师:你抓住了几个动词介绍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动作,非常好。你们看作者用了一个“巴”字,这个巴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贴的意思。
师:怎么的贴?
生:紧紧的贴,有一股劲。
师:谁上来在黑板上给大家比划一下。
(生五指微曲紧紧地贴在黑板上,老师趁机拽了两下学生的胳膊,没有拽动)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紧紧地巴在墙上,看作者的用词多么准确。
师:(导读)触到墙上的细丝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脚非常牢固,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小结:作者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用准确的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样子写得非常具体,形象了。下面我们再看一遍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向上爬的,体会一下作者所用动词的准确。
(看课件)(学生边看课件嘴里就不由自主的随着每一个动作说出“触”“巴”“拉”“贴”这几个动词)
这个环节我先通过抓重点词,体会重点词的含义,来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然后又安排了一次看课件,这次的目的和上次的有所不同,学生这时已经理解了文中语言的描述,再利用课件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形象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清晰、鲜明、生动的理解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印象深刻、便于记忆、而且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堂课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堂课中学生受益匪浅,不但学习了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还培养了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