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音乐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协调发展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幼教事业中我们要重现挖掘音乐的教育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是一种开启人类智慧的金钥匙。人的幼儿时期,特别是学龄前的两三年,相对于其它思维而言,是听力思维最为敏感。在这个求知欲和吸收力的高峰阶段,音乐的熏陶和训练,将会对孩子的智力启蒙、身心健康、性格发展产生相当大的效益。而在音乐教育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幼儿学习音乐影响很大,控制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及其人格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形成。因而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如下认识。
一、利用简单的儿歌学习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幼儿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初步形成适应环境的能力影响环境的能力,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快乐,而这种喜悦和快乐又反过来起到一种催化作用,使幼儿对学习的内容或所参与的游戏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正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产生自觉遵守规则,接受成人的教育的良好心理态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责任,并以此学习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尝试去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学习排序、等待、合作等社会交往技能,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定的自我控制的策略。
虽然幼儿生来就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但由于幼儿神经系统整体发展不成熟,因此自我控制的能力表现得极不平衡,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明显存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自我控制的时间短,且有一定的空间限制,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的技巧和策略。研究表明,2岁幼儿通过使用成人教给他们的分心策略、寻求安慰策略和寻求帮助策略,他们的自我控制的时间就会延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从整体上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因此我们结合音乐教育活动,在各种器乐、声乐的学习或各类音乐作平的欣赏过程中,有意识地灌输自我控制的方法或策略,使幼儿的自我控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三、让幼儿在充分自由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学家布洛克认为,在严厉、专断、限制模式的控制下,儿童往往呈现出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我控制的特征。拜克伯尔也指出,模式下的儿童大多有退缩意识感攻击性心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让幼儿参与各类充分自由的音乐活动,对他们不要过于限制和束缚。其实,幼儿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有时的“乱唱乱舞”并不是故意违犯秩序,而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情感宣泄方式。的。如果不加区分就加以限制,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压抑,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不到健康发展。如在欣赏音乐歌曲时不必限制他们,可以让他们自由的跟唱,伴舞,如果有过于出格的行为,老师再适当地加以引导,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幼儿已经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服从的心理,在旋律、节奏的约束之下,控制能力在逐步形成。
四、教师、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行为主义学家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认为榜样在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阿特伍德等人的研究也证明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决定因素。幼儿学习的大特征就是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幼儿的注意当中,教师的形象在幼儿的心里有时至高无上的。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幼儿的言行,使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举止行为、投入程度也是幼儿模拟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师眉宇融入到这种心理中而置身音乐活动中,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投入程度势必受到消极影响。
另外,音乐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感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同时,音乐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合的成长环境。孩子的音乐体验可以从探索、模仿、实验开始,这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改编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
既然音乐活动对幼儿的自控能力以及各种素养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就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音乐趣味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各种欣赏和学习的机会;二是注意音乐作品和音响的音质,优化音乐环境;三是教师和家长应是热爱艺术、喜爱古典音乐的榜样。四是不断重复欣赏经典的音乐,加强影响,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欣赏习惯。音乐趣味的形成能够使幼儿快乐的参与、出色的完成各种音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