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现象的分布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政策,并明确写入《义务教育法》,具有法律依据。在“就近入学”政策框架下,如果某学生就近分配的教育机会质量不好,家长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更方便的教育而为其选择非“分配”学校的现象被称作“择校”。

  1.“择校”的发生概率

  调查发现,在12183个样本中,有4973位学生属于“择校”,占学生总数的40.5%。其中,省会城市的择校比例为42.7%,明显高于地级市的36.5%。

"择校"现象的分布


  图1:择校调查中择校比例情况

  2.“择校”发生在哪里

  家长为子女择校,肯定是选择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学校。五个省会城市初中、小学择校生比例按照学校声誉由高到低递减。中等城市初中学校择校比例的排序略有不同,质量略差的C类中学的择校比例反而明显高出B类学校。追踪该类数据来源,发现流动人口是选择此类学校的主体。

"择校"现象的分布


  图2:不同层级学校择校分布情况

  择校的发生概率还与城市化有关。在省会城市,新城区的择校比例远远小于旧城区。新、旧城区择校比例分别为35.09%和46.91%。城市发展使得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口的迁移不同步。旧城区是优质学校集中的地区,但附近已少有居民,居民只能通过两种途径获取旧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一种,人户分离,即人搬走了,但是户口留在原处;第二种,通过择校。

  3.谁更容易“择校”

  放弃原有的义务教育机会,重新寻找新的学校,除了工作迁移、流动等因素外,大多数择校都是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这是家长共同的愿望,但是,谁能够成功地实现这种愿望呢?

  (1)无论是省会城市还是中等城市,小学具有更高的择校比例

  在五个样本省中,除西南某省外,小学阶段的择校比例都明显超过初中阶段。如果优质小学具备“小升初”的推荐权或者起到“筛选”信号的作用,那么,小学的择校就是关键的入学选择。

"择校"现象的分布


  图3:省会和地级市初中、小学择校分布情况

  注:上图中E1、NE1、MC1、SW1、NW1分别指东部、东北、中部、西南、西北省份的省会城市,“2”则代表地级市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优势会转化为下一代的教育优势

  在实施调查前,我们利用校长培训的机会对校长进行了访谈,从访谈结果看,择校费的收取并不是“随行就市”,是按照一定标准收取的。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当价格受到管制后,就会激励对优质教育的“过度”需求,这时,价格之外的因素就会替代价格成为机会获得的关键。

  调查显示,在省会城市,父亲职业为私营企业主的学生的择校比例比平均择校率(42.70%)高8个百分点,其次是党政干部和个体工商户,分别高出7个和6个百分点。

"择校"现象的分布


  图4:省会城市学生择校比例与父亲职业间的关系

  在中等城市,阶层之间因经济地位不同带来的学生择校比例的差异就更大。父亲是私营企业主的学生的择校比例比平均水平(36.54%)高10个百分点,其次是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管理人员,他们分别比中等城市择校平均水平高8个和4个百分点。

  4.怎样获得招生信息

  从国外的研究看,招生信息发布和招生程序对于结果的分布影响明显。本调查显示,通过亲友的经验介绍、托熟人联系校内人员仍然是获取招生信息的主要途径,通过公开程序获取招生信息的家长不足1/3。显然,政府应该对招生程序和标准加以管制,这比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择校都“亮红灯”更理性、更现实、更有建设性。

  下一篇:择校的方式和代价

(0)

相关推荐

  • 择校现象调查显示:择校给普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家长们一般都在孩子上大班前就选定小学了,我们不算早."儿子还在上幼儿园中班,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杨海玲和先生已在四处打听各小学的情况."附近没有好的小学,肯定得择校.大家 ...

  • 调查:择校现象有多普遍?

    择校现象有多普遍?11月9日~10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1个省(区.市)14081名公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多达98.5%的公众表示身边存在择校现象,从幼儿园到高中,择校几乎已无处不在. ...

  • 择校现象大家谈 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

    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中城市学生择校现象依然突出.以北京市为例,有的学校收取择校费高达3万元甚至更多.目前,择校现象已经从高中.小学蔓延到幼儿园.高额的择校费严重危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择校费虽 ...

  • 郑州小学入学报名结束:揭秘择校现象的五大原因

    年龄差3天,报不上名:符合入学各项政策,因在新建小区居住,学校不接收:外来务工人员租房位置特殊,至今不知道该去哪儿上学--上周末,尽管小学生报名工作已按规定时间截止,但仍旧有一大批因各种原因没有报上名 ...

  • 择校现象调查:专家的"次优"政策建议

    负外部性.多重冲突.利益权衡等特征,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政策仅仅用"就近入学"难以管制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从政策目标上讲,如果完全的 "就近入学"是政策的最优 ...

  • 择校调查现象的主要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展示了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城市中,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基本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两个主要的结论: 1.个体"择校"行为的累积产生了社会的" ...

  • 择校禁令下 民办校或成香饽饽 北京民办爆棚

    取消共建.严格就近入学.实行电脑派位--今年,北京市幼升小.小升初重磅出击,推出了一系列限制"择校"的政策.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市教委近日下发了"义务 ...

  • 纵观国外中小学"择校"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但中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择校风"却似乎没有一点停息的迹象.国外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择校"现象呢?要从制度上刹住"择校风" ...

  • 幼升小择校需具备的基本思路

    幼升小择校难问题成为各大城市的热点话题.教育专家称,家长不要认为重点学校提供的教育就一定是优质的,一所学校的校风更重要. 社会发展到"上好学"阶段 幼升小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源,首先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