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师的"心乱"还是孩子"捣乱"

  进而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如果当时我不发脾气,而是给予恰当的引导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再找合适的机会让他知道这种想法是对的,可是全班小朋友都像他这样做,整节活动就不能照常进行了。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他会配合我的。

  “科艺”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是《糖果哪里去了》和《小小厨师学配菜》,为了能够组织好这次活动,我准备了许多教具,仔细地把自己设计的备课研究了一遍又一遍,希望孩子们能够按照我的要求上好这两个活动。

  活动以前,我先对孩子们说:“今天这两个活动要用的教具很多,小朋友一定要轻拿轻放,听从我的指挥,我怎么说的,你们就怎么做。”谁知刚讲到:“糖是怎么融化的”,孩子门就开始兴奋起来,老想动这动那。洛洛小朋友不听指挥擅自把我让他们组观察的一杯糖水慢慢地往桌子上倒。我压抑的怒火马上爆发了,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训斥了他一顿,而且没给他解释的机会。洛洛的小脸涨的通红,再也没敢乱动,乱说话。上第二节音乐游戏《小小厨师学配菜》的时候,孩子们又唱、又跳,可洛洛却一直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像有什么心事似的。

  我想,也许是我的反常情绪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我不禁深深反省自己:为什么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孩子?至少应该问问他原因,给孩子个解释的机会。于是,我找到洛洛耐心的问他:“为什么把糖水往桌子上倒呢?”他胆怯的说:“我想看看糖能不能倒出来,倒不出来就是化了”。我的心不禁一颤,孩子的求知欲望是多么强烈,我的一时冲动却破坏了孩子的好奇心。进而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如果当时我不发脾气,而是给予恰当的引导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再找合适的机会让他知道这种想法是对的,可是全班小朋友都像他这样做,整节活动就不能照常进行了。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他会配合我的。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事:

  1、以材料作为活动的载体的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操作性的东西太多,往往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教师面对幼儿在课堂上有意无意的“捣乱”,一定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采用恰当的方式。如:做一个亲切的动作,送一个鼓励的眼神,说一句温暖的话语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每一个环节的任务,教师一定要交代清楚,让幼儿带着问题顺利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样有利于教师随时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使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保证课堂气氛活而不乱,静而不死。

(0)

相关推荐

  • 家有儿女"幼升小"心别慌

    现在已经步入8月份,距离9月越来越近,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来说,很快就要彻底结束自己的幼儿园生活,背上书包,走进小学校里上课了. 作为孩子家长的您们,您又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是否在为即将走进小学校园 ...

  • 案例:教师如何推动生成点的发展?

    推动生成点的发展可以由集体活动化为个别探索,再由个别探索出的经验提升.整和到集体活动中.这样既满足了个别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探索欲望,又让全班幼儿分享.重温探索的经历,从而使主题在班中既全面又有层次地开展 ...

  • "游戏中幼儿自主意识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瞬息万变,知识加速更新的现在与未来,社会所需求的是具有自主独立拼搏创造等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但据有关专家调查发现,目前幼儿素质发展中有部分孩子在以下几方面表现不足:(1) ...

  • 案例:教师的参与不可少

    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够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积极参与对孩子们来说是最佳的鼓励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是孩子们拥有成功感受.增强自信的最佳途径: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 ...

  • 让教师不"心"苦

    幼儿教师很辛苦,管理者稍不留神,就会伤了她们的"心".那么,如何让幼儿教师不"心"苦呢? 悦纳教师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园长,要有宽广的胸怀,悦纳教师 ...

  • 基于案例的学习,构建园本教研共同体

    导读:案例--从"标准化"到"情景化"在以案例学习为基本形式的幼儿园园本教研之上,让教师在案例学习中去剖析,去解读,去反思,去研究,去对话,去建构自己的实践知识 ...

  • 别让"软伤害"伤了孩子的心

    社会话题 买女士9岁的儿子在南京一所小学上三年级.5日晚上,儿子一回家就委屈地告诉她,上级领导来学校视察,体育老师嫌他胖.跑不快,不让他去操场上课:见他单独留在教室,语文老师又认为"影响不好 ...

  • 案例:宝宝爱涂鸦

    通过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使孩子们在涂鸦期中获得极大的成功与满足.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在涂鸦游戏中享受无限乐趣.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 ...

  • 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年轻父母应以身作则 跟长辈说话或在一起时,你自己是否就不大尊重他们?或者,是否已经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去看望父母?甚至于,当着孩子的面时,说老人的坏话?如果你是这样的,就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会尊重长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