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幼儿心灵大门
新《纲要》要求老师,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了解孩子是怎样学习的。而要真正了解孩子,就要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可以作为教师下一步工作的依据,教师可以从中检查自己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是否促进了孩子的发展。观察记录可以作为对幼儿形成性评价的依据,便于教师认识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学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观察记录还可以作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依据,利用观察记录的结果与家长沟通,教师的叙述不再空洞;家长也因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而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并与教师合作共同建构课程。
在观察记录中,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随即记录。即将自然情景中幼儿有代表性的行为记录下来。对象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每天不只针对一个幼儿,所记录的对象也不一定都一样,那些行为比较特殊的幼儿被记录的机会可能较多。下面是对一次区域活动的记录:
张准、庞子卓开了一家购物超市,蒲鸿霖、邓立山来买东西,张准要他们交钱,这时他们发现没有钱,就找来白纸,小积木当钱。
在将客观事实写出时,我们要注意下列事项。首先,教师要随身带着卡片和笔,以便随时随地记录;其次,老师自己也是与被观察者有互动关系的人,自己的行为包括所说的话和做的动作也要据实记录。再次,记录幼儿的行为时,选择可以引起我们思考的内容,要记录幼儿行为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景以及幼儿的主要反映。最后,老师要注意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记录而把自己参与活动的主要工作忽略了。
第二种:即使记录。这种记录主要是在集体活动与孩子直接交流时用,包括在小组谈话或集体谈话时即时记录孩子的言语。我们一般采用记关键词或图片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下面是关于一次讨论的记录。
李家宇:植物用什么喝水?
孙弋惠:用叶子。
王云豪、何畔、赖忠林:凡是被水泡着的地方都会喝水。
张准:白胡须会喝水。
崔卓尔:植物的杆杆儿会喝水。
教师:哪个答案对?
幼儿:找答案(种植观察、可以问家长)。
过了几天,幼儿找到答案,教师又有了一组新记录。
第三种:记录孩子的作品。教师用文字把幼儿口述的各类作品内容记录下来。对于幼儿的绘画作品,教师可直接在作品旁做文字记录;对于手工作品,老师可拍照片并记录孩子的有关口述。
下面是老师在上完综合活动《国庆》后,某小朋友对节日了解的记录。
第一幅画面:雄伟的天安门,四周是美丽的花坛,许多大人、小孩在天安门广场游玩;第二幅画面:天安门广场上升国旗仪式;第三幅画面,自己身边欢度国庆的场面,有人放礼花、道路两旁挂灯笼,家门口插国旗,一幅活跃的节日气氛。
有了客观的观察记录,更重要的是对观察记录结果怎样使用及处理。我们也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即使反馈和展示。
在及时记录时,我们会及时反馈,读给其他幼儿听,让全体幼儿分享每个人的体验,使幼儿对自己的口头语与文字产生相应的联系。同时,我们把即时记录和幼儿的作品记录,及时选择有关的内容展示在班级的空间,经常出现在班级环境里的各种文字和图片,长期耳濡目染,对幼儿读写方面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幼儿也能从中了解自己学习的过程。另外,家长、教师只要进入班级,无须本班教师解释,就能证明该班曾经组织的各种主题探索活动内容,幼儿发展状况,通过班级环境了解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而即使配合。
第二种:即时反思。
通过观察记录收集幼儿个案,教师学会了观察孩子,积累了本班孩子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如上述例子引起教师的思考,孩子会用白纸、积木去当钱,教师该怎样通过提供材料引导呢?通过讨论,教师在角色增加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人民币和练习十进制计算。这样,老师及时依据观察记录的内容,为孩子的下一步发展和活动更换材料,调转了活动内容。
第三:即使分类。
一段时间后,教师将以上所有记录内容分成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类。做这种分类时,由教师按自己对个领域的认识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有时候一张纸条记录的内容涉及到几个领域,就把这张纸条归到其中一类。在另一类中用卡片注明见“某年某月某日纸条”。
在个案中,教师了解了幼儿的阶段性特征,不再对幼儿进行终结性评价。凭借这些真实材料,教师更能贴近幼儿的心,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记录,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发现幼儿个体优势、智力特征、调整区域环境和材料。为家长提供孩子发展的有效资料,促进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发展,使活动设计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每个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