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体是基础,体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技能的发展,增强体质,而且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在完成体育动作和参加竞赛性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或成功,或失败,或欢乐,或希望,或失望。《纲要》在健康领域的教育要求中指出,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式和引导儿童参加时,要更注重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把身体的锻炼与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中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

  1、幼儿身体体能状况和取得成功的体验。

  幼儿对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接受和肯定程度对其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极为重要。由于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那些身体活动能力较强,体质较佳的幼儿,一般能够独立完成多种体育活动,容易形成自我肯定的概念,因而经常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相反那些动作迟钝、身体活动能力较差的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常常会遭受失败,因而,他们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表现为行为消极、退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2、家长对孩子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序和对待成败的态度。

  在体育活动中自信心较强,主动合作性较好的幼儿,大多数生活在家庭气氛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中,他们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注意孩子健康的心理发育。以鼓励启发教育为主,而一些家庭不完美或不重视孩子心理发育的情况下,孩子们缺乏协作精神,在遭受体育活动中的失败时往往更加显得沮丧、退缩。

  3、对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正确评价的反馈。

  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以来于成人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父母的[评价。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能使幼儿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和满足,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愿望,而消极的评价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长期的,使幼儿看不到自己的长处,遇到困难没有信心,不敢迎接挑战。

  对体育活动尤其是竞赛性体育游戏时,不能单纯地评价结果,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水平和个性特点,善于观察和分析。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在体育活动中,教学任务和目的规定了幼儿应该做的事情和必须达到的结果,而幼儿的需要和态度则决定了幼儿“意愿”做什么事情,体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使两种相互联系彼此加强,化外在需求为幼儿内在的需要。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特殊的心理调节力量——情绪、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建立恰当的成功标准,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只要幼儿能在各方面超越自己,便是一种成功,便应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是对幼儿的一种巨大的鼓励、鼓舞,会成为他们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舒展大方的示范动作,来构建幼儿积极的心理定势,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

  1、创设氛围

  幼儿对成人评价的依赖性与他们的年龄或反比,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时,应该在语言和行动上处处照顾每一个幼儿,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尤其是心理素质、活动能力差的幼儿应更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不应轻易否定或批评。

  在组织竞赛性游戏时,老师必须淡化输赢的观念,而引导幼儿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合作,如何胜而不骄、败而不馁,要让幼儿在游戏和同伴接受的气氛中,幼儿的积极情绪会在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有了被人接纳和受人尊重的体验。

  2、鼓励尝试

  幼儿期是个体主动性发展的良好时期,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设置情景,激发幼儿大胆尝试,由被动完成动作,转变为主动探索思考完成要求的途径。

  例如在“小马运粮”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练习跨过“小河”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尝试探索各种不同的过河方法,河的宽窄不同,过河方式也不同,幼儿可以单脚跳、双脚跳、助跑跨跳等,教师及时对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信心得到大大增强,获得成就感,对幼儿的认知能力、情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

  3、坚持教育性原则

  体育活动的教育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在设计活动时,应既能表现个人价值,又能体现集体力量,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所有表现个人技能的游戏最好都用组队的方式来进行,使幼儿在获得成就感或失落感的同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互助观念的形成而且幼儿在活动中的不良情绪也会在集体中得到化解。

  4、克服两种极端心理

  自卑和自责是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两种极端心理结果,为了帮助幼儿克服自卑感,教师应尽量多挖掘孩子在活动中的专长,少批评多鼓励,让幼儿重新评价自己,认识到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劣势。没有必要低看自己;在活动中对能力低的幼儿降低要求,尽量使之多获得成就感,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

  对自负感强的幼儿,教师主要在平衡家时全面考虑幼儿个性品德表现,智慧发挥,适当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使他们摆脱骄傲与依赖。

  总之,体育活动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活动中,要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题引导他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去探索、发展,在与伙伴的竞争或合作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和正确对待他人与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

(0)

相关推荐

  •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幼儿的学习过程依赖的是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以及活动本身的吸引力.幼儿只有对自己需要的或喜爱的活动感兴趣,才可能主动参与.因此,教师应尽量做到将体育活动游戏化,激发幼儿参与活动 ...

  •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二十一世纪的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发 ...

  •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耐挫能力

    导读: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正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只有让幼儿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经历挫折,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现代社会告诉我们: ...

  •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

    据有关专家论述,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因此,创新精神等同于创造性.创造力.而幼儿创新精神是指幼儿对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因此,它同样包含创新 ...

  •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基础素质,培养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提倡"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协调发展.美育是其中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