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关于幼儿的环境适应与环境安全感

  人们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根据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的,这是心理学实验成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普遍规律。当然,就人的个别差异而言,这种适应性的表现形式是有较大差异的。

  相对于幼儿来说从经验少、抗挫折能力小等年龄特征显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需求非常简单——那就是安全;而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表现可以说也非常明了——常常表现为高度适应(高兴)或是不适应(哭泣、焦虑、抵制等)。

  个案

  在此我们不凡讨论一下具体的案例:

  历史描述

  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我就碰到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园有一位小姑娘,在一个学期里她从来不会主动地和老师小朋友接触,而在教师发起的主动交流中只是得到她表达思想的肢体动作(点头摇头),一学期甚至听不到她的声音不见她开过口,早上入园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我曾经怀疑她是否倾向于孤独或是自闭,但是从家里人的反馈信息中得知她在家里是个活泼开朗爱唱爱跳的阳光女孩。可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现在的困扰呢?

  相关连锁反映

  因为缺少与同伴间的接触,使她更加缺少同伴的关爱:比如说,当我主动请该名幼儿回答问题时,她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一副对我们不信任的样子,可能这时她的内心在挣扎,她很矛盾,到底要否回答我的问题。一次次的反复让我们的孩子们失去了耐心,一句“老师她不会回答的”让这个小姑娘更加封闭了她的想法,以至于造成恶性循环,在以后的情景中,她甚至连内心的挣扎都会消失掉。而缺少与教师的接触对教师的信任,她的委屈、痛苦都压抑在心理,最终导致的是她对幼儿园的严重抵制。表现为极端的哭闹。

  危险因素

  我极力在寻找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这个小姑娘是个性格偏内向的小孩,一般的内心想法只会透漏给她最信任的人也就是她的家人。家是她的安全港湾,所以在那里表现出了她最真实的一面。最后我的视线落在了她对于我们这个大家庭(幼儿园)的适应性以及我们这个大家庭(幼儿园)给她提供的环境安全性上。

  综合分析

  从性格上说,偏内向的性格使她在人际关系处理上产生羞涩、胆怯心理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发展,更进一步,小年龄段幼儿尚不会积极解决个中问题,相反产生负面影响。她会感到失落,因为她认为同伴们不欢迎她,而同伴们则认为她不愿意和自己玩,从而距离就越拉越大。

  最后她就被孤立起来了。而如果教师家长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我想情况不至于这样,显然他们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当她被孤立后,心理的委屈就无法在幼儿园里倾诉,因为她不信任同伴更不主动找老师,最后委屈变成了恐惧。在这里我们值得关注的是她为何对我们的教师失去信任。

  这就是我们教师的问题:一、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她被同伴孤立的问题。二、没有在生活学习上给予足够的关爱让她体会不到幼儿园的温暖。三、平日里缺少主动与幼儿、家长沟通。

  当然,她的家长在这个问题处理上也有不当:一、缺少与教师幼儿的沟通。二、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即使意识到了采取的方法也不明智。

  首先在这个问题中,教师曾多次与该名幼儿的家长提及此事,但家长缺少积极配合。比如说,每当幼儿来园产生严重入园焦虑时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打消幼儿对幼儿园的恐惧,而是马上带幼儿远离幼儿园,如此便会无形中增强幼儿对幼儿园的恐惧,让她觉得幼儿园如此可怕,连她信任的家人都不放心让她呆在那里。恰恰是家长的这种行为强化了幼儿的恐惧心理,最终形成了开头的局面。所以我们总结出一点:幼儿园的人际环境让她缺少安全感,从而使该名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适应性下降甚至是严重适应不良。

  问题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家首先要清楚该名幼儿目前只是表现出一定的社交困难、环境适应不良和进一步的分离焦虑,而不是所谓的孤独或是自闭症。我们看出从中的区别就是她在家里正常的表现。而且还有我们的教育实践反馈。我们刚才一直说的都是该幼儿上个学期的表现,而这个学期她的情况大有好转,表现出很多的适应性行为比如早上来园时情绪稳定,教师或同伴发起的主动交流她也会用语言回应,上课甚至主动举手要求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对于她来说这是多大的进步啊。也许年龄的增长让她和同伴们都学会了积极解决问题;也许是我们教师的努力让她看到了希望。总之我们的大家庭让她感到温暖了。她的适应性也在逐渐增强。

  实践操作

  在新的学期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该幼儿情况的严重性,并与家长沟通在生活学习上积极制订改善措施帮助她适应新的环境。

  首先在制度上我们不要求她严格遵守幼儿园的某些规定,对她的要求适当放宽。

  二、帮助她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网:提供她较多的同伴接触机会,鼓励她主动与同伴接触,如衣服不会穿请同伴帮忙,或是同伴主动上前帮忙。同时鼓励同伴主动与她交流。

  三、教师主动多与她聊天,生活、琐事、学习、游戏都可以。

  四、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以引起她的兴趣。敏锐地捕捉到她的内心挣扎,并与其他幼儿一起鼓励,消除她的羞涩、胆怯心理使她打消顾虑融入集体。

  工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的她虽然话不多,但是比其以前有着翻天的变化:不但她的入园焦虑没有了,来园时还会主动地和教师打招呼。我只能感叹:我们的亡羊补牢幸亏不晚!

  教育建议

  其实以上案例典型地反映出了我们教师以及幼儿园在教育中过分忽略幼儿的心理需求,严格讲就是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为何一再强调提倡以人为本,为幼儿创造具有家庭般安全、温暖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的教师是否应重新体会《纲要》的精神呢?

(0)

相关推荐

  • 案例:案例分析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所以,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所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远比幼儿绘画结果完美更为重要. 案例:一天美术活 ...

  • 案例:让幼儿互动 让环境说话--主题探究活动[我和动物交朋友]有关案例分析

    而教师恰当地把握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幼儿对十二生肖儿歌感兴趣之余,恰当地运用环境资源的优势,及时地把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张贴在孩子们经过次数最多的盥洗室门口,增加了孩子们对十二生肖的直观感知,加深了幼儿 ...

  • 关于"幼儿拿别人的东西"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冯淑鑫是刚刚入园的小朋友,比较淘气.一天,几个孩子都说自己的彩笔不见了,也有的说铅笔不见了,在对附近几个小朋友的询问中得知:原来是冯淑鑫小朋友拿的,最终这些东西真的在他的书包里找到了. 案例二 ...

  •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贴画"风波"

    [案例产生的背景]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纲要 ...

  • 如何创设幼儿身心健康的保教环境

    导读:敢想.敢说.敢尝试,这是现代人的心理累质.教师要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游戏.生活.学习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满足幼儿合理的需要,以情感因素人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动机,给幼儿发表见解自己决 ...

  • 案例分析帮助我成长

    导读: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学习比较与分析,不仅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还有利于攻克难关.教师之间最具可比性和仿效性,通过"实践-评价-反思-再实践"的教研活动,从模仿到内化,教师之间的 ...

  • 如何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要给幼儿创造良好 ...

  • 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观察实录 "生活模仿区"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游戏区域,但是因为他们是小班的宝宝,生活经验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有的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宝宝们乱玩,什么都 ...

  •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怎样才能让幼儿愉快地生活在幼儿园里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