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抱孩子好不好?
我国的传统,孩子可以说是“抱”大的,小婴儿除了睡觉,不是抱在妈妈的怀里,就是抱在奶奶的怀里。寄托给人家带,也是抱手上,放在哺乳室里,妈妈看见保育员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手上,才放心满意。在国外,特别是日本,年轻的妈妈要用很多的时间做家务,还要亲自哺喂照料孩子,不可能把孩子抱在手上。他们总是把孩子放在堆着玩具的小床上,任他自己踢蹬玩耍。能坐以后,大多在地上、草地上玩或坐在车上玩。会走以后跟在大人身后,或在自己的小桌子旁玩。因而,国外孩子会自己玩的时间要比我们的孩子早,独立性培养也早得多。
最近,国外有些心理、教育学家认为,孩子受到抚爱不够,提出所谓“皮肤饥饿”,成人的抚爱是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需要。有一个孤儿院,专门请一批老太太轮流抱孩子,一段时期后,本来发呆的孩子活泼了,沉默的孩子发出了笑声。“抱”确实可以满足孩子“抚爱”的需要,密切亲子关系(这在中国是不沉问题的)有些年轻妈妈,听到外国都提倡抱孩子,在月子里“爱不释手”抱着新生儿入睡,满月后自己的两条手臂酸疼难耐。而且一直抱在手上对婴儿的发育是不利的,不仅影响睡眠习惯,还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习惯于抱的孩子,3个月附卧头抬不高,更不要讲爬行了。有些地区由于母亲要从事劳动,就将婴儿系在背后,这对骨骼尚未发育好的婴儿来说,时间长了也是不利的。
婴儿是需要抚爱的,那应体现在孩子睡醒后,换尿布和吃奶时的温和对话,喂奶后可以在妈妈身上玩一会儿。将入睡前要放在床上,训练他自动入睡,或唱些催眠曲,轻轻拍拍。随着月龄的增大,孩子醒的时间长了,要让他有自己在床上或小车里玩的习惯。成人在身边。婴儿哭闹原因很多,如果不是生理原因,那么面对着说说话,给些玩具,孩子能止住哭声。如果一哭就抱,养成一直要抱的习惯,纠正起来就要费大力气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