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探究"法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概括性、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纵的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协调。他们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科学领域中,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纲要还指导我们“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纲要的字里行间无不向我们透露着“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程”“学习不是告诉,而是感悟、而是体验。”是幼儿知识成长过程无一例外的真理。

  引导——探究教学,是以探究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活动。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对结构性材料操作的同时有所发现,然后在幼儿努力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维,互相启发和补充,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我们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促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孩子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我们要注重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经验、兴趣、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激发孩子去操作、去体验、去创造。

  一、创设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感性经验。

  在幼儿数学活动中要让幼儿学习数学概念属性和运算规则,材料提供的好坏直接与活动的多样化和活动质量有关。因此,在幼儿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初步阶段,教师为幼儿提供结构性的材料,创设数学环境,让幼儿在与材料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探索学习,通过手、身、耳、目等多种感官获得数概念的多方面的信息。努力创设有趣味的、有刺激的环境,以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寻找新奇和感兴趣的事物。如认识方位词,指导教师可提问新颖有趣的问题:“谁能咬到自己的脚?”“怎么问候你的脚?”“怎样问候你的头发?”让孩子去了解身体的各个部分,以及如何保持各个部分的平衡,训练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更使孩子进一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概念。又如:让幼儿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算式时,可提供给幼儿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仿编应用题并列式计算;而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排除大小、颜色、形状等的干扰。类似这些多样化的材料有利于帮助幼儿初步获取数学概念,有利于他们概括和抽象出数学概念的属性。

  二、激发幼儿的自主思维,让幼儿自由发展

  第一,操作的过程

  数学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而且这个建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结构建构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获得,而“教”给幼儿很多,实际上就剥夺了他们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事实上,幼儿的认知结构也并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教”获得发展,而必须依赖他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在数学教育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地表现为幼儿操作物质材料、探索事物之间关系的活动。例如,认识“三角形”的活动中,可提供给幼儿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实物、图片,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通过操作的过程幼儿巩固了对“三角形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三个角”特征的理解。

  第二,主动探索的过程

  引导幼儿运用结构性数学材料,寻找、思考、发现材料中包含的数学概念,并从中揭示其规律。如:在量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同、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同体积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掂量、比较。幼儿自己探索发现,发现“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反之就越轻;材料不同,虽然体积相同,但重量却不相同”这一规律。当幼儿领会活动有困难时,这时教师不应直接把活动结果提示或暗示给幼儿,应立即改变材料,比如从图片转换成实物,这样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数学关系,自己获取数学经验。教师“教”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给幼儿一个知识上的结果,而在于为他们提供学习的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的环境、和人相互作用的环境。当然,教师自己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幼儿交往,但必须是在幼儿的水平上和他们进行平等的相互作用。也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才能获得主动的发展。

  第三,交流感觉和思维的过程

  引导幼儿在自由组合、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中将自己探究操作的结果告诉同伴,让大家来评价,从互相交流感觉和思维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数概念水平。如:认识“球体”,可让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各样的球体的物体,互相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使幼儿抽象出球体的概念。这个过程有效地锻炼了幼儿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的能力,培养了幼儿的思维。

  三、唤起求知欲、操作欲、创造欲

  注意利用教学手段,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抓住最佳时机开拓幼儿思路,多给幼儿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机会,为幼儿探索内在、外在的联系和规律,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最佳信息。引导幼儿根据数学概念、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计算,在新的知识结构和具体情况中,迁移数学概念、原则、程序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新的认识结构。如:小制作“机器人”,机器人的头、身躯、四肢等要选用什么形状的纸盒,要用几个,怎样拼插等等,这都要求幼儿运用自已积累的数、形、空间的经验。通过各种数学游戏活动和制作使用数学学具,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唤起求知欲、操作欲、创造欲,满足幼儿对学习数学的要求,增长才干,提高数学能力。

  总之,“引导--探究”法由于克服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引导、观察、思考、探究,让幼儿学习数学更加自如、得心应手,从而培养了幼儿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形成了初步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意识。

(0)

相关推荐

  • "探究--研讨"法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集中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培养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发挥幼儿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多年的数学教研中,特别是我们尝试了由美 ...

  • 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甪直中心幼儿园 林芳 数学这门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学科,不仅仅向幼儿传授着粗浅的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整体素质.因此,我在数学活动中尝试引导幼儿主动参 ...

  •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

    据有关专家论述,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因此,创新精神等同于创造性.创造力.而幼儿创新精神是指幼儿对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因此,它同样包含创新 ...

  •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

    重庆市巫溪县凤凰镇幼儿园 陈建玲 皮亚杰认为: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或能动地建立关系.因此构建初步的数概念是以幼儿对物体的探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作为数学活 ...

  •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1

    导读:创新精神的存在对幼儿的成长贡献极大.首先,幼儿期的创新精神会直接影响到其长大后的创造力.其次,幼儿的创新精神对其整个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精神能使幼儿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对孩子来说 ...

  • 在数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意义在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注意到,最基本的数学构造和幼儿运算思维结构之间有着非常直接.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抓住幼儿阶段大脑发育的黄金年龄,根据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和幼 ...

  • 如何消除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焦虑情绪

    丹阳市云阳幼儿园 姚建美 几乎每个学前儿童都通过各种形式熟悉数字,如年龄.电话号码.饼干数等,但在幼儿园,却有一些幼儿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甚至产生"数学焦虑"情绪.幼儿为什么会对 ...

  • 幼儿体育活动中有效利用社区体育资源的策略

    导读:发展性的评价策略是教师在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时,所采取的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时注重幼儿乐意参与,鼓励幼儿自评.互评.教师要看到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特别是思想的进步.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