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岁后第一个"逆反期"

  宝宝出现了自我意识

  过了一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开始不听话,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矛盾冲突源自何处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接近1岁半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锤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搬倒书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是很多父母总结出的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我们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我们: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用孩子眼光来看待

  作为父母搞不懂: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有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公分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们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心理学家的分析

  孩子成长一定要有这个“反抗期”吗?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0)

相关推荐

  • 让"逆反期"的孩子健康成长

    许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在中学期间会经历性情急躁.不听话的逆反期.但有的家长发现,自己只有几岁的孩子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教他往东他偏向西:父母教育他时,他不是瞪眼就是顶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大 ...

  • 孩子三岁后不宜再吃手

    导读:吮指被认为是一种不良口腔习惯,很不卫生. 医学专家认为,大约75%的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就开始吃手指,这被视为正常现象.这个动作一般在2岁以后逐渐自行消失,如果这个习惯动作持续到3岁以后,就成为了 ...

  • 勿入!逆反期宝宝五大误区

    许多爸爸妈妈都感觉到孩子在1岁多以后,开始不太听话,有的爱发脾气,有的倔强,不知如何应对.早教专家道出了许多年轻父母因不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出现的教育指导上的"误区". 误 ...

  • 孩子逆反家长需要正确面对

    导读: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孩子成长之路的必经阶段.这个时候,家长要正确面对,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逆反期.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 ...

  • 3岁后孩子还尿床 千万不可大意

    专家提醒家长:3岁后,孩子进入生理发育和心理性格成熟的关键期,如果您的孩子3岁后还在尿床,千万大意不得,应及时咨询遗尿症专家,在专家的帮助下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并选择安全无副作用的专用药给孩子治疗. 孩 ...

  • 以朋友的方式沟通 应对孩子逆反

    孩子出现"叛逆"时-- 上初三的儿子染了黄头发. 父母:"谁允许你染头发的?好的你不学尽学坏的,像个小流氓!明天不染回来就不许进家门!" 儿子:"我就 ...

  • 关注幼儿期的逆反行为

    案例背景: 我班徐温友小朋友今年4岁,是今年刚刚插到我班的新生,他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面较广,但是他有特别强烈的逆反行为,这和他的父母工作有一定的关系.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在旅游公司工 ...

  • 给逆反宝宝一个良好环境

    导读:对逆反宝宝,不能强硬对待,要善于引导,温柔安抚,然后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何安抚宝宝的怒气 把宝宝紧紧抱在怀里,一边摇晃一边哼些歌使他平静,然后打些比方来表示你有多么喜欢他 ...

  • 养男孩,3岁后妈妈要"退位"

    男孩子身上阳光开朗的性格由爸爸的言传身教来培养更合适,三岁后,妈妈不妨后退一步,把位置让给老公. 男孩天生不一样? 别再抱怨你家的小男孩过于淘气,男孩旺盛的活力是天赐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营养学研究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