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兴趣班为何而设?
严格地说,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兴趣导向的,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兴趣的。如果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之外还有“兴趣班”,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明:要么幼儿园教育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没有满足幼儿的需要,要么“兴趣班”本身就是与幼儿园教育重复的或者是违背幼儿园教育规律的。
幼儿园应满足幼儿合理兴趣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该是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并且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主动活动、积极参与、充分投入是幼儿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特征,而兴趣是幼儿进入这种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保证,也是学习得以持续的动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幼儿自发的兴趣,努力引发幼儿内在的兴趣,避免在选择内容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追求形式和外表上的新颖,而不关注幼儿内在的、真正的需要。
一切真正的兴趣都是能够满足幼儿真正所需要的,能让幼儿感到有充实感、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就是以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为导向的,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从专业的意义上辨认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与其生命成长一致的程度,也就是说,教育不是满足幼儿所有的需要和兴趣,而是满足那些对幼儿的身体和精神有真正促进意义的需要和兴趣,教育不应硬塞给幼儿们毫无兴趣的东西。
只有关注每一个幼儿合理的兴趣,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首先,在班级的范围内,多重视幼儿对活动的选择性,为幼儿提供了具有不同材料和内容的区域,甚至可以说班级的活动区域就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而设置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时间对活动内容进行自主的选择;其次,在幼儿园的范围内,设置了很多专用活动室,其作用是向幼儿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和内容,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有些幼儿园甚至让幼儿跨班选择活动内容,与不同班级的幼儿共同活动,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因此,关注并努力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幼儿园教育的应有之意。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点和需要、兴趣来确定教什么和如何教。严格地说,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兴趣导向的,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兴趣的。如果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之外还有“兴趣班”,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明:要么幼儿园教育没有关注幼儿的兴趣,没有满足幼儿的需要,要么“兴趣班”本身就是与幼儿园教育重复的或者是违背幼儿园教育规律的。
今天的“兴趣班”已经成为很多幼儿园热衷的事情,其实,幼儿兴趣的满足并没有因为有了“兴趣班”而得到保证,相反,“兴趣班”的产生经常映射着日常教育的无兴趣。有人说“兴趣班”是为了满足个体幼儿的兴趣,那前文所说的“区域”和“专门活动室”完全可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有些幼儿园的“兴趣班”,为了给幼儿真正提供满足个人兴趣的机会,特意请了校外的人员来“教”“兴趣班”,甚至“兴趣班”本身就是由幼儿园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共同举办的。我们认为,如果幼儿园所教的内容是教师本身所无法承担的,要么说明教师是不称职的,要么说明幼儿园教了本不该让幼儿学习的东西,所谓不该教的是指远离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远离幼儿兴趣的东西。外来人员在幼儿园举办“兴趣班”的法理问题是他们是否具有幼儿园教师的资质,幼儿园把幼儿交给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质的人员是否违反了法规,当然还有重复收费的问题。幼儿园的保教费是按日收取的,如果“兴趣班”收费就意味着重复收费。当然,为了“收费”而不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开办的所谓兴趣班的幼儿园绝对不是少数。
被误导的“兴趣班”
尽管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曾多次禁止幼儿园随意举办兴趣班,但幼儿因所谓“兴趣”消耗的时间、精力并未减少,家长因此的经济支出也未见降低,那么兴趣班缘何如此深受青睐?兴趣班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促进其健康发展呢?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审慎思考兴趣班的本质:
第一,兴趣班代表了谁的“兴趣”?“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以满足儿童兴趣需要,并借此促进儿童某方面智能、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健康发展的学习组织。对“兴趣”的理解与定位决定了兴趣班的实际性质。必须明确的是,“兴趣”一定是幼儿自身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真正需要的,它也是组织一切活动的依据。冷静观察当前的兴趣班,不乏可以发现无视幼儿兴趣的现象。就兴趣班本身来看,课程内容不是源自传统的艺术学科(如器乐、绘画),就是来自学校教育科目(如数学、拼音),尽管有的经过改头换面显得格外“时髦”,但难以抹杀的是,在确定这些内容时,谁也没有考虑过这是否就是幼儿的兴趣,或者说儿童的兴趣被设定好的内容挤压成了这样屈指可数的几种。事实上,它首先考虑的是兴趣班消费的实际支付者——家长与社会的需要;就兴趣班的选择来看,一些家长按照自己对儿女的成长期待代替幼儿作的决定,用自己的意志和兴趣筹划孩子的自我;就兴趣班的社会影响来看,那些能够提升学业成绩、增加职业成就筹码的“兴趣”往往大受追捧(如外语),这在更广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对兴趣的认识。可见,在很大程度上,兴趣班由来自成人世界的伪兴趣构筑而成的。
第二,兴趣班代表了谁的利益?兴趣班应当着眼于儿童的利益,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一些兴趣班首先成了举办者满足经济兴趣的手段。一方面,大多数兴趣班出于自身生存的考虑,在兴趣点的确定上过分关注市场导向,什么班上的人多就办什么班,为了压缩成本而雇用廉价师资;另一方面,部分幼儿园开办有偿兴趣班,个别幼儿园办班的目的就是弥补保教费的入不敷出,因此它们甚至将正常的教学内容“兴趣化”,不参加兴趣班的幼儿常常只能独自游戏,导致一些家长为了不使孩子伤心而被迫消费。当然,的确有部分家长被虚假的宣传强占了自己的意识,对兴趣班热衷无比,对昂贵的费用毫不吝惜,似有一种悲壮感和“成就感”。
第三,兴趣班产生了何种“效益”?兴趣班在兴趣和利益定位的偏差,对幼儿的伤害以及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首先,儿童的兴趣不但没有得到满足,反而可能因为进行了不适宜的学习而损害原有的或潜在的兴趣,例如不恰当的识字活动影响了孩子在小学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其次,正规的幼儿园课程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现存的兴趣班内容,如果兴趣班没有更为针对性地满足幼儿个体特殊需要的话,那么,这种投入就是一种重复投资,那些变相强迫幼儿上兴趣班的教育机构便有重复收费的嫌疑;再其次,兴趣班具有教育观念导向功能,特别是在与商业运作结合的过程中,这一功能往往通过宣传手段而被扩大,由于现实中兴趣班存在种种违背教育科学和人类价值的问题,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错误认识可想而知。因此,兴趣班的主要效益不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发展,而是让举办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