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认识手与培养学前儿童的动手能力
一、手的复杂动作与它的秘密
先看机器手动作发展的两个例子: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约翰逊空间中心开发的机器手,它可以操纵和抓住微重力中的移动物体,完成简单的伸握和旋转三个自由度的动作;[1]解放日报2001年9月21日报道,世界首例跨洋远程外科手术是由关节灵活的机械手重复医生的每个动作进行的。[2]这两个事件说明机器手动作开发迈向了新的高度。机械手尚且如此,人的手动作定不断地向更精细的方向发展。我国著名手外科专家顾玉东先生认为,人手能够完成27种复杂动作,是目前任何一台机器手所不能比拟的。这27种动作是:捏的动作,包括侧捏(开钥匙)、肚捏(写字)、尖捏(拾细物)、捻捏(辨物)、搓捏(点钱),握的动作,屈的动作,旋转动作,还有托、扭、拧、撕、推、抓、刮、拨、叩、压、挖、弹、鼓掌、夹、穿、抹、拍、摇、绕。能完成这么多动作的秘密在于人手有19块内部小肌肉共同协调运动。这19块内部小肌肉分别是拇指处4块,小指基部4块,手指间骨骼肌7块,蚓状肌4块。19块小肌肉如果损坏,迄今为止还不能重建与修复,成为手科学领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3]脑生理学研究证明,人脑功能具有区域性特点,即在脑的某个块面上比较侧重某种功能,但是分工不绝对。在脑的动作神经中枢里,有掌管手运动功能的神经组织,使手在运动时,与大脑相应管理手功能的神经元相联系。手的动作愈精细,操作程度愈复杂,相应在大脑上占的面积愈大。一般来说,拇指与食指能完成相当复杂的精细动作,在大脑的运动中枢上占很大的面积,因为它需要有许多复杂功能的神经元支撑。也就是说,对手进行各种动作的训练,实际上使得大脑得到锻炼与刺激,脑与手的联系和脑内部的联系都得到加强,从而对改善脑功能起了积极的作用。要开发脑智慧,动手操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幼儿园、家庭教育中关于儿童手训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一部分教师对儿童手训练只认识到了其作用是促进小肌肉发育和发展精细动作等,而对手训练则缺乏方法与途径,仅局限于生活活动、美工活动和自制玩具等活动;而且对手的复杂功能缺乏科学的了解,全方位训练手的各种精细动作未提到议事日程。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还更多地表现在观念上,他们没有认识到手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学习不是学习,拿起书本才是学习;又认为动手操作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自然会,从小做事是浪费智慧不值得,从小应该多读书。所以生活上处处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机会。殊不知,学前儿童正处于经验各种生活的时期,他们的周围生活是他们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整个过程又与动手操作紧密联系。
学前儿童主要是在活动中学习,陈鹤琴先生提倡“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鼓励儿童通过做事获得发展。例如儿童空间知觉不是从学几何开始,而是从搭积木、日常生活的穿衣开始,在活动里他们知道了这块积木在左边,那块在右边,这是衣服的左袖,那是衣服的右袖,在做中既学到左、右、上、下等空间知识,又使双手得到锻炼,学会穿衣中的伸、系、对齐等动作。
三、学前儿童手动作发展的基本阶段
2岁左右的孩子有拆东西的愿望,喜欢把东西分离开来。例如给他一支钢笔,他会把笔套拔下,笔杆拧下,说明这时的儿童已有探究的愿望。
3~4岁左右的孩子对物体相嵌感兴趣,喜欢重叠建搭物体。例如给一些雪花片,他们会用小片搭成各种物体如桥、滑梯、树等。
5~6岁幼儿手动作变得比较精细灵活与协调。例如能用拇指与食指准确地抬起芝麻,蒙眼能分辨钱币的正反面,能用钩针编织,还会钉纽扣和系鞋带等。
从以上学前儿童动手能力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我们归纳手动作发展的趋势为:从肌肉运动状况看,从手的大肌肉运动动作向手的小肌肉运动动作发展;从手操纵物体看,由全手掌动作向多手指动作发展,继而从多等指动作向少手指动作发展。
四、各年龄阶段手动作培养措施
从总体上说,动手能力培养主要在日常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中进行,以下分年龄段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