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透视宝宝的"臭臭"

  婴幼儿大便的次数和质地常常反映其消化功能的状况,家长若能重视对婴幼儿大便的质地、色样和次数的观察,正确地识别正常和异常的大便,有助于早期发现宝宝消化道的异常,为诊断疾病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正常大便的观察要点

  1、胎便

  胎便的主要成分是水,大约占了72%,由胎儿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胆汁、浓缩的消化液及吞入的羊水组成,出生后几小时内(一般10小时内)首次排出胎粪,呈墨绿色、有点发亮,很像夏天路面上被烈日晒溶了的柏油,无臭味,进食后2_3日内逐渐过渡为婴儿正常粪便。

  2、母乳喂养儿粪便

  呈金黄色,多为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有酸味,每日2_3次。即使每天大便达到3_5次,但大便不含太多的水分,呈糊状,也可视为正常。

  3、人工喂养儿粪便

  以牛奶(包括奶粉)、羊奶喂养的婴儿,粪便呈淡黄色,大多成形,含乳凝块较多,为碱性或中性,量多、较臭,每日1_2次。

  4、混合喂养儿粪便

  哺母乳加牛乳者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黄、软。添加谷物、蛋、肉、蔬菜等辅食后,粪便性状接近成人,每日一次。

  在没有改变食物量及种类的情况下,宝宝的大便次数突然增加,变稀应视为异常。

  异常大便的观察要点

  1、泡沫样大便

  偏食淀粉或糖类食物过多时,可使肠腔中食物增加发酵,产生的大便呈深棕色的水样便,并带有泡沫。

  2、奇臭难闻大便

  偏食含蛋白质的食物过多时,这些蛋白质可中和胃里的胃酸,这样就降低了胃液的酸度,使蛋白质不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再加上肠腔内细菌的分解代谢,这些宝宝的大便往往是奇臭难闻。

  3、发亮大便

  进食脂肪过多时,在肠腔内会产生过多的脂肪酸刺激肠粘膜,使肠子的蠕动增加,结果产生淡黄色液状和量较多的大便,有时大便发亮,甚至可以在便盆内滑动。

  4、绿色大便

  若大便呈绿色,粪便量少,黏液多,属饥饿性腹泻。

  此外,有些吃配方奶的孩子,排出的粪便呈暗绿色,其原因是一般配方奶中都加入了一定量的铁质,这些铁质经过消化道,并与空气接触之后,就呈现为暗绿色。

  5、蛋花汤样大便

  病毒性肠炎和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的小病人常常出现蛋花汤样大便。

(0)

相关推荐

  • 家长应学会为宝宝进行健康检查

    当你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宝宝,那一刻的感觉一定是终生难忘的.他(她)健康吗?常常是新手爸妈们最关心的事情.当医生为宝宝做健康检查时,全家都会全神贯注地看着.听着,直到医生说一切正常时,才缓缓地舒了口气露出 ...

  • 新手爸妈要学会跟宝宝"乐"

    新手爸妈学会跟新生宝宝"乐"是很重要的,其中的主要方式包括让小宝宝尽早和水接触. 健康的宝宝出生后即能进行半身温水浴.等脐带脱落后,换作全身温水浴.宝宝一个月大时,每隔2天就洗浴一 ...

  • 学会拒绝宝宝的不合理要求

    常有这样的场面发生:人来人往的大商场里,有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台前哭闹,一旁的父母在面子大失之下,不免心烦意乱地"赏"孩子一记巴掌:宾客满堂的时候,孩子却倒地撒泼,一屋子人尴尬之余,父 ...

  • 学会听宝宝哭声按需喂奶

    年轻妈妈们要想将母乳喂养进行到底,先要从宝宝出生就努力学会识别他们的哭声含义,做到按需喂养,这样奶水会越吃越有. 聆听宝宝心声听宝宝哭声喂奶 经常有这样的妈妈,新生儿出生后,她们不分昼夜不到1小时就哺 ...

  • 学会与宝宝讲道理

    和宝宝讲道理?许多爸爸妈妈都会问,宝宝这么小,怎么可能听懂大人说的道理呢?许多有经验的父母说,其实不然,小孩子也懂道理,宝宝很聪明,需要去诱导,需要与父母经常性地互动与交流. 1.从小就和宝宝平等交流 ...

  • 学会给宝宝排痰

    秋天来了,婴幼儿由于免疫力弱,抵抗力低,容易患上感冒等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得了呼吸系统疾病,炎症刺激导致痰液增多,而婴幼儿呼吸系统不完善,有痰不会咳,痰液就会堵在 ...

  • 新妈妈要学会给宝宝换衣服

    宝宝更衣除了洗澡时进行外,还常常因为溢奶弄脏衣服或者尿湿衣服而增加换衣服次数.宝宝皮肤娇嫩,水分排泄比成人快,易出汗也需要更换衣服.但小婴儿对外界刺激反应弱,适应能力低,换衣服时暴露的皮肤易受室内气温 ...

  • 3点学会与宝宝培养感情

    年轻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有时会选择把宝宝放在外地的奶奶家或姥姥家寄养,等宝宝3岁时上幼儿园再接回身边. 但是,3岁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阶段,宝宝很难认可父母.当父母接宝宝回来时 ...

  • 如何让宝宝学会用厕

    导读:如何让宝宝学会上厕所,常是妈妈感到烦恼的事.专家提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律,关键在于采用适合他的方法. 如何让宝宝学会上厕所,常是妈妈感到烦恼的事.专家提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