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故事化.形象化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构建
导读:对于儿童而言,音乐是一套有联系、相互依赖和个体化的活动,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对于儿童而言,音乐是一套有联系、相互依赖和个体化的活动,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以音乐内在的特性和感染力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而音乐欣赏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活动类型它是通过倾听音乐的各种音响,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对作品进行反复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音乐印象,使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逐步深化,力求幼儿的欣赏能力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李晋瑗教授关于幼儿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欣赏活动,使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能力,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能否认任何的音乐活动都要建立在幼儿会欣赏,会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各种表征活动。而幼儿的欣赏活动不同于成人的欣赏,必须要从幼儿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日常环境出发以及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出发,才能激发其欣赏的欲望、探究的动力,促进其充分地根据音乐题材大胆想象、联想,以适合他们的方式深入的欣赏理解音乐。要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直观形象、好奇好动、喜欢乐于贴近生活)及实际的发展水平,建构一套幼儿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音乐欣赏的能力。笔者经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建构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体系,现就从生活化、故事化、形象生动化这三个角度探讨这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引导幼儿倾听生活中的声音,以生活化的方式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奠定欣赏能力发展的基础。
“音乐源于生活”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客观的依据。在我们周围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鸟叫、蛙鸣、暴风的呼啸、雨水的唰唰等等。幼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美妙声响的环境之中,教师要幼儿意识地引导幼儿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为音乐欣赏活动奠定生活的基础。
(一)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幼儿倾听、表现生活中的声音的方式。
小班的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常会被周围有趣的声音吸引住。例如:掠过的飞机隆隆声、下雨的哗哗声。教师对于幼儿这一特点,立足于让他们倾听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声音。通过一段时间,幼儿会收集到许多有趣的声音:打雷的轰隆声、妈妈切菜的嚓嚓声、喝水的咕噜声、小鸭的嘎嘎声等等。教师在这时候要注意将幼儿收集的这些声音进行适当的归纳,例如属于动物的叫声归为一类;属于大自然的声音归为一类;属于日常活动的声音归为一类。让幼儿对声音的归属进一步明确,根据自己的兴趣再去收集他们的声音门类,激发其倾听、欣赏的欲望。声音之所以美妙是音乐蕴涵其中的节奏,因此在幼儿收集美妙的声音到一定的阶段时,教师要注意将节奏与声音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幼儿收集鸭子的叫声是嘎嘎嘎,教师就可以结合节奏图谱让幼儿学习一拍一下的节奏,进而再让幼儿想想他们收集的声音中还有哪些是这种节奏,引导幼儿发现小猫叫也是一拍一下,这样让幼儿地结合生活的声音掌握节奏,不仅可以使幼儿掌握基本的节奏,还可以初步培养幼儿感受欣赏音乐中节奏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用肢体语言、乐器表现这些节奏,进行对这些节奏的简单表征活动。幼儿阶段,教师侧重对幼儿进行倾听习惯的培养,力求他们对欣赏周围声音感兴趣,愿意以适合的方式表现声音的节奏。
中大班在倾听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的基础上,教师可激发其用适合的乐器进行表征活动。不仅只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表现声音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乐器的音响效果贴近生活中的这种声音。例如:青蛙叫,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找找“什么样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象青蛙叫呢”经过一番筛选幼儿发现响板、双响筒的声音很象青蛙叫,于是就在这两种乐器上贴上青蛙的标记。教师可用这样的方法将所有的乐器进行这样的归类,这样乐器不仅是作为一种伴奏的工具,也是儿童表征生活中声音的道具。这是中班幼儿表现生活化声音的重点。到了大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一个故事配上乐器,使故事表演生动化。例如:森林里举行音乐会了,听谁来了,教师出示一个动物让幼儿用乐器伴奏,增加故事的生动性,有效地利用乐器的声响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声音、节奏的美妙。
(二)教师灵活采用教学形式,促进幼儿有效的体会、表现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欣赏水平及引导的侧重点,来选择教学的形式。在小班阶段,在培养幼儿倾听的乐趣,可选择平时自由活动的时间,多带幼儿到户外活动,给予他们收集各种声音的时间和机会。也可发动家长在家里多让幼儿听听周围发出的好听的声音。到了中班阶段,由于要将各种乐器与生活中的声音相联系,可在区域活动中开设音乐区,让幼儿有机会接触乐器,发现他们与生活中声音的相似点。大班阶段的幼儿在中班幼儿对乐器的认识的基础上,与故事相结合进行乐器的串联活动,可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方便教师的观察引导,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倾听、表现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看似与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没有本质的联系,但却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幼儿只有学会倾听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乐于用乐器去表现生活中的声音,才能有兴趣欣赏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音乐,尝试用表现生活中声音的方式去理解体会音乐的美妙。
二、鼓励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根据音乐创编故事,让幼儿以喜欢的方式体验音乐,培养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
故事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儿有丰富的故事体验。教师可将音乐欣赏与故事相结合,使音乐欣赏不仅局限于纯艺术方面的体验,而是与语言领域相结合,增加音乐欣赏的趣味性、个性化。教师在引导幼儿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让幼儿充分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结构,为后面的创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幼儿故事创编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空洞编造,它必须建立在对音乐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根据音乐的风格来想象音乐中的故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结构,与故事密切相关。例如:《音乐的瞬间》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在平时幼儿自由活动,区域结束时,就播放这首曲子,让幼儿熟悉并且喜欢这首曲子。在一次集中欣赏音乐的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就共同欣赏《音乐的瞬间》,教师提问幼儿:“这首你们听起来觉得怎么样?”幼儿回答:“听起来很轻松”“让我很快乐”,说明幼儿感受到了曲子的风格是轻快的。接下来教师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到曲子的结构是ABA的形式。有了幼儿对乐曲的大体了解,为幼儿有的放矢地创编故事提供了依据。
其次,幼儿以小组的形式根据音乐创编故事。这一部分是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环节。教师通过幼儿的小组活动能够更充分观察幼儿,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引导。以《音乐的瞬间》为例,教师抓住曲子欢快的风格,引导幼儿想象“什么东西会有这么欢快的节奏”于是有的幼儿就想是兔子在跳,鸭子在边走边叫,青蛙在唱歌。接下来教师又引导幼儿:“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幼儿就说:“他们在一起开联欢会”“他们要表演节目”紧接着教师就让幼儿欣赏音乐的中间部分,让幼儿听听“他们都表演了哪些节目?”幼儿听完之后就认为“在跳舞”“在戏水”“在吹笛子”。对于幼儿的想象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一环节,教师是突出欣赏音乐的重点,将乐曲的第二部分单独让幼儿进行欣赏想象,留给幼儿创编故事的空间。对于乐曲第三部分的欣赏创编,教师就抓住其ABA的曲式结构,提示幼儿所创编的内容要与第一部分基本一致。因此幼儿就创编出“前面是鸭子叫着来集合,最后又叫着回去了“青蛙跳着来到荷叶上,最后又跳到水里回家了”“开头兔子跳着来到草地上,最后又跳着回家了”的故事开头和结尾。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要首先吃透了解这首曲子,找出故事创编的重点,加以突破。依据音乐的旋律结构引导幼儿创编故事,让幼儿以创编故事的形式深入了解欣赏乐曲。另外,这样的活动以小组欣赏的形式为宜,这样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想象,体现幼儿的主体意识。
最后,教师要提供幼儿展示各组欣赏成果的机会。对于幼儿欣赏的成果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其展示给大家看。再以《音乐的瞬间》为例,幼儿都创编完故事之后,都以绘画的形式将每一部分的故事画下来,其中一组就画了第一部分“青蛙跳着集合在池塘的荷叶上开联欢会”第二部分““青蛙表演了唱歌|、舞蹈”第三部分“青蛙跳进池塘回家了”。以绘画的形式展示自己音乐欣赏的成果,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和直观的需求,而且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将音乐故事化,是建立倾听表现生活中声音的基础之上,只有熟悉了生活中这些美妙的声音,才能与音乐的旋律联系起来,创编故事。此外,音乐故事化又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在充分了解音乐旋律结构的前提下才能创编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故事,实现音乐欣赏能力的飞跃。音乐故事化还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它也是建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三、用生动形象的器乐活动,发挥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属于幼儿内化的心理因素,怎样将其转化成为外在的行为,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满足幼儿表征的欲望呢?器乐活动无疑是一种满足幼儿表现欲望的活动形式。建立在音乐欣赏基础上的器乐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根据乐曲旋律,选择适合的节奏型进行初步的器乐活动。过去幼儿的器乐活动都是在老师指挥棒下的表演活动,而现在的器乐活动是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分组活动,在充分欣赏音乐的基础上,根据乐曲的旋律选择节奏进行演奏。在《音乐的瞬间》的活动中,一组幼儿选择了一拍两下和一拍一下相结合的节奏,他们认为这样节奏很好听,教师对他们给予充分的肯定。这说明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成为一种内在的修养,而且也能运用于表征活动中。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注意虽然鼓励幼儿自己选择伴奏型但要引导幼儿注意倾听音乐的旋律选择适合的节奏,避免演奏成为一种噪音。选择适合的节奏型使器乐活动更加生动化,也不再只是一层不变的一拍一下的伴奏形式,更有利于调动幼儿欣赏表征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对乐曲的体验情况。
第二阶段,根据故事情节,选择适合的乐器进行形象地演奏活动。有了合适的节奏,如果没有恰当的乐器进行演奏,那也不会具有完美的效果。那凭借什么来选择合适的乐器呢?根据幼儿依据音乐创编的故事,会让幼儿的演奏有的放矢。以《音乐的瞬间》为例,一组幼儿在第一部分就选择响板和三角铁这两种乐器,他们认为三角铁的声音就象青蛙落在荷叶上的声音,而响板就代表青蛙叫。这样依据故事选择乐器,使整个演奏活动形象化,象是在直观地展示一个故事。这样的演奏方式,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乐曲,提升幼儿对乐曲的欣赏能力。
]将音乐生动、形象地表征出来是幼儿欣赏音乐的教学模式的高潮部分。通过器乐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表现幼儿创编的故事,使幼儿音乐欣赏能力得以升华。
音乐欣赏是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鉴赏、品评、理解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的音乐欣赏不同于成人,需要生活化的环境,故事化的方式,形象化的表现手段,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培养其音乐欣赏能力并加以深化。因此,就必须建构一套适合幼儿又能发挥其主体性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以促进其音乐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