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教育中分享与谦让问题思考

  谦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分享与谦让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然而在人们对知识、对学习、对教育重新进行思考的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却不免又使人困惑、令人深思。

  困惑之一:

  幼儿A该不该谦让?

  幼儿A是中班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好说话,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比较被动,看见争争抢抢的场面总是后退一步。有一天刚从玩具架上取下一套插塑正高兴地玩着。突然幼儿B走过来说也要玩。幼儿A不给,两人争夺起来。王老师看见了说:“我看谁是谦让的好孩子!”幼儿A极不情愿地把插塑推给了幼儿B,幼儿B以胜利者的姿态玩去了。幼儿A则无可奈何去玩别的玩具。

  反思:谦让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但是不是应当发自内心呢?幼儿年龄尚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教育,但像幼儿A这样的谦让究竟叫不叫谦让?这种做法对其本身的成长发展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困惑之二:

  张老师该表扬谁?

  幼儿C与幼儿D在玩玩具的时候发生了冲突,找老师解决。张老师说:“你们都是大班的小朋友了,该学会解决问题了。今天老师不管你们,你们自己去解决吧,解决完后来告诉我。”不一会儿,幼儿C跑来告诉张老师:“老师,我们解决了,我让他谦让给我玩。”老师无言以答。

  反思:如果从解决问题方面来说,幼儿C的能力应受到鼓励;如果从培养孩子品德方面而言,幼儿C的行为显然存在着自私的倾向。“我让他谦让”,“我”为什么不谦让呢?因此老师也无法回答。

  困惑之三:

  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景具有多大的教育意义?

  “在玩书报亭游戏时,我准备数量较少的图书,有的孩子拿到了图书,有的孩子没有拿到。我就问拿到了书的孩子,别的孩子没有书看怎么办?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有的幼儿说:‘把这本书给他看吧!’并将书递给没书的孩子。对这些有分享言行的幼儿我进行了表扬,以激励其他幼儿……”(见1999年《学前教育研究》第5期“从‘分苹果’现象谈幼儿分享与谦让品质的培养”)

  反思:将书递给别人看的孩子怎么样呢?他此时是怎么想的?是高兴还是不高兴?高兴是为受到老师的表扬而高兴呢,还是看到别人有书看而高兴?如果只为老师的表扬而高兴,这种谦让是做给老师看的,那么这是一种良好品德呢?还是一种不良的虚伪?

  困惑之四:

  “我们谦让给她吃。”

  晚饭开始了,肉丝汤面外加一个煮鸡蛋。幼儿E一看皱起了眉头,嘴里嘟囔着“又是鸡蛋”。突然,他脸上露出一丝笑,好像有了办法,接着很麻利地剥去蛋白,将蛋黄放在了幼儿F的碗里,紧接着幼儿G、幼儿H也将自己的蛋黄放在了幼儿F的碗里,幼儿F只得求救老师:“老师,我吃不了这么多蛋黄。”老师一看:“怎么你碗里会有那么多蛋黄?”“他们给我的。”“为什么这么做?”老师问幼儿E他们。“我们谦让给她吃。”“啊,这叫谦让吗?”老师生气了。

  反思:像这种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并称之为“谦让”的行为,恐怕也只有在今天(特定的经济条件下)的孩子中才会出现。他们为什么会称自己的行为是谦让?是真的认为是谦让还是一种玩笑?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的谦让行为?

  进一步思考:

  (一)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分享与谦让这一品德教育?是不是可以把分享作为谦让的基础去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幼儿在懂得并愿意分享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谦让?

  首先,从幼儿的品德形成看,它需要经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而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他可能记住,但不会理解,所以很难与行为联系起来,正像我们常见的——问幼儿如果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要哪一个,他会说我要小的,但实际行为中往往要拿大的(除非不喜欢)。所以,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实非易事,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即要乐意去做。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

  其次,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幼儿分享是比较容易的,而谦让对于幼儿就不太容易接受。3岁的幼儿I拿了一小包糖果,全家人围着逗乐。

  妈妈说:“给爷爷一块儿。”他高兴地给了爷爷一块。

  “给奶奶一块儿。”他又高兴地给了奶奶一块。

  “给大娘一块儿。”他又高兴地给了大娘一块。

  “给妈妈一块儿。”他又高兴地给了妈妈一块。

  “给大伯一块儿。”他犹豫了,因为这时候他的手里只剩下一块糖,他看看糖,又看看大伯,还是犹豫不决,妈妈又强调了一遍:“给大伯一块儿。”他终于把最后一块糖给了大伯,然而却扑到妈妈怀里哭了。他为什么要哭呢?他的哭声意味着什么?委曲?反抗?不管怎么说,是一种不乐意。可为什么前面给爷爷、奶奶、大娘、妈妈的时候很高兴呢?是不是可以说要让孩子做到分享容易、谦让则难呢?因为从物质上讲,分享意味着共同享有,我虽然给你了,我也还有;而谦让却等于如果给你了,我就没有了,因为很难让幼儿接受。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往往笼而统之地把分享、谦让混作一团去处理,使本来易于解决且对幼儿十分有利的教育机会就失去了。如两个幼儿争夺一本图书,我认为,如果以两人一起看的解决方式处理,就更利于幼儿的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培养,因为既解决了矛盾冲突,又培养了幼儿合作共享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说幼儿园就不要进行谦让教育了呢?也非如此。但是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图书,幼儿都想玩、看,教师可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如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再由此过渡到谦让。

  (二)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是不是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考虑?

  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谦让,诚实、勇敢、自信、热情、友爱、好问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过分的谦让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懦弱,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像“困惑一”中的幼儿A,本就性格内向,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机会能够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却不得不在老师的权威引导下作出让步,心理上会如何?势必会罩上一层阴影。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想,对她来说,与人争吵算不算是一种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是不是该从个性倾向上为其考虑一下?给她一次争取个人权利而表现的机会。如果是两个个性相当又善争夺的幼儿在争夺,教师以权威的身份让其中一个让步,这好像说得过去,但对幼儿A这样的个性,是否会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

  还有,像“困惑四”中的幼儿E等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对谦让的认识与理解?如果是真正不理解,可帮助其理解;如果是明知故做,那么要让其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别人可能也不喜欢,对别人施“恩”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不要使谦让过了“界”。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还美名其曰“谦让”,岂不是扭曲谦让?要让其懂得,真正的谦让是双方都高兴、都情愿、都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强加于别人。

  (三)游戏中的分享与谦让能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在游戏时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发给每一个角色,然而真正到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到。比如:玩“娃娃家”时,幼儿扮演妈妈分点心、饼干,会把她认为“好的”、“多的”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娃娃等,自己“吃”那份“不好”的、“少的”。而让其在实际进点时分糕点,却又把自己喜欢的留给自己。就是说,幼儿很难把游戏中的谦让迁移到生活中去,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游戏带有虚假性,在游戏中幼儿会做出一些超常的行为,当然也有超常的想像,因为不涉及切身利益。正像一个挑食的幼儿在游戏中会把“妈妈”给她的一碗面条大口大口地“吃”完,而在生活中依然挑食一样。其二,游戏中的一些动作是做给老师看的,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像“困惑三”中让图书的小朋友,因为她此时的目的是游戏,而不是看图书,他知道我把书让给别人,会受到表扬。而如果把看图书当成目的时,他是否还会谦让?所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不是仅靠口头说教、课堂组织或游戏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要在实际生活中,注重通过长期的多种因素相互配合和影响。

  (四)把分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是不是要比人为设置的谦让更有益?

  因为分享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分享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虽看不到,却可体会到,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

  幼儿J过生日,带了一包吉利糖豆给老师,老师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与大家体验分享的快乐。在饭后休息时,栗老师把糖豆呈现在幼儿面前对他们说:“知道这糖豆是哪儿来的么?今天是幼儿J的生日,这是他带给我们小朋友的。”并请幼儿J给大家分发。小朋友接受糖豆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情不自禁的一起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幼儿J呢,更加快乐。这种分享是发自内心的,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应提倡的。

(0)

相关推荐

  • 浅议游戏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游戏首先使孩子感到好奇.愉悦,而这种感觉,用高尔基的话说,就是理解的开始,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 ...

  • 浅谈幼儿品德教育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我国经济发展,开发幼儿智力已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忽视对儿童品德的早期培养和对儿童行为习惯的长早期训练",即"重智 ...

  • 浅谈幼儿品德教育的渗透

    <纲要>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 ...

  • 改革音乐教学,加强幼儿品德教育

    内容提要:幼儿时期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本文总结.探讨了学习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改革音乐教学,加强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经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选择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内 ...

  • 浅谈幼儿绘画教育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丰丽萍 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觉幼儿的创造潜能,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儿童艺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的艺术教育应该像 ...

  • 试论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人文化发展

    [论文提要] 在学习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过程中,以崭新的学前教育理念来审视幼儿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它的发展本质是情感的创造性表现,通过情感的体验,自主的活动,开拓无限的空间,使 ...

  • 幼儿品德教育初探

    富源县幼儿园 何锐 幼儿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是当今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明确幼儿园品德教育目标,以 ...

  • 幼儿数学教育中的环境创设

    数学是一们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所反映的是一种超出物质现实的建立在人脑中的一种关系.而3-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要通过反复的操作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因此幼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