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幼小衔接,一直受到幼教工作者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90年至今,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多样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幼小衔接”课程为特色的园本课程,抚顺小学为衔接而建的第一所幼儿园小学衔接教育实验班,以及大大小小的科研论文。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形势却不容乐观。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小衔接因为成绩而走样,幼儿教育严重小学化。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二).为个人私利,违规学前班严重存在。笔者看到的是以各种社会名义租小学校舍办学前班、小学校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还上英语课,某种意义上是实行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不见得会取得多少效果,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三).师资薄弱,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教师有较深的感情,都有不愿意离开幼儿园的意念,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幼小衔接中,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五)、家长教育理念的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三方面的指导策略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它有着自己的基本标准: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要使幼儿身心健康,达到如此标准,使幼小衔接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一)幼儿园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一味的追求生源及办学光环。要真真切切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增加男性教师,改变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不利。增加男性教师,则能增加阳刚之气,提升坚韧性、自信、自尊、豪放坚毅、诚实无畏、敏捷果断等品质,对耐抗挫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为幼儿园建立一个小社会,增加男性教师,将能健全幼儿的人格、强健体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empirenews.page--]

  3、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百折不挠的品格、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从小班就开始,找准“教与学”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通过对不同内容的接触,增加感性认识,从而体现美、创造美、展示美。在教育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并倡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勇于面对挫折、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鼓励幼儿形成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同时,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谦让、合作能力等,做一个社会的人。到了大班幼小则应一体化。首先,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其次,调整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为幼儿适应小学作息制度,幼儿园大班作息制度应适当更改,如缩短午睡时间,延长上课时间,增加上课节数,减少游戏及户外活动等。再次,加强幼儿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和倾听同伴所见所闻,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词汇,如在学习单词的基础上,让幼儿用一个单词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从而提高幼儿造句能力,然后让幼儿把多单词用完整的句子编成一个情节或一个故事,这样不但培养了幼儿读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幼儿想象力。在幼教活动中,注意提高幼儿写的能力,如让大班幼儿写一些有关联的词语或独体字,如爸爸,妈妈,幼儿自己的姓名,住址等,这样可以训练幼儿写的能力。同时,可让幼儿多参加民间游戏“跳房子”,充分了解田字格的结构,为前书写做好充分准备。最后,在一日活动中要有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使其参与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坚持性,能够独立、认真、细致完成学习任务。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及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独立生活处理能力,培养幼儿的入学积极态度,使幼儿顺利走过幼小衔接这个“陡坡”。

  4、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可有意识引导幼儿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为幼儿进入小学能够有安全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5、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心理学教授、幼教办教研员以及对幼小衔接颇有研究的教师、有较多经验的教师或家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同时教师记录下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根据幼儿个人的实际情况,向家长提出有针对性的幼儿的个人方案,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

  (二)、小学

  1、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科学实验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幼儿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是15分钟,高年级一般是25分钟,而实际中每节课都是40分钟。对于低年级幼儿来说显然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尊重科学,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小学应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2、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首先,要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教师可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画着学生课外活动的图片,时刻让幼儿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把拼音卡片贴到显眼的地方,让幼儿时刻不忘学习的内容,找来幼儿(也是一年级学生)自己画的画,张贴在学习园地里,用他们做的手工作品布置教室,让幼儿一开始就有参与感。还可设立了生物角,摆上几盆花呀、草呀,设立了图书角,放上有趣的连环画。这样幼儿一跨进教室,感到既陌生又很熟悉,既整洁又漂亮,让他们的心里埋下喜欢上学的种子。同时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例如允许幼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适当调节课堂节奏,课间上厕所的时间较自由,配合多种的课间、课外活动;在学习上,暂时降低难度,以减低新生的压力,以缩短幼儿到新学校时产生焦虑、紧张的时间,从而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而且学校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例如小学教师要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关爱每位学生,尊重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的个性化要求,尽可能地与每位学生交流和沟通,增强亲和力,在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上切忌简单急躁,要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对孩子多些理解与宽容。这对幼儿的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培养幼儿团体归属感。小学校必须抓准时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幼儿:(1)、让其确定自己的身份,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激发幼儿的自豪感,从而主动去熟悉学校。(2)、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老师和新生互相认识,鼓励幼儿与其他人接触交流,培养团体归属感。(3)、利用集体活动,用活泼的形式告诉幼儿自己是几年几班的学生,以后的身份就是班上的一分子,在外代表着这个班。纠正许多孩子普遍存在的“讲的能力强于倾听的能力”等毛病,学会与人合作。最后,重视游戏,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各样感性经验。小学教师应多研究学前教育学及其心理学,了解幼儿年龄、心理特点,顺应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游戏引入课堂,注重形象、直观教具的使用,力求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通俗易懂的内容,把幼儿的兴趣引导到主动学习中去,主动建构学习,使幼儿顺利度过不适应期。[!--empirenews.page--]

  3.与幼儿园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三)、家长

  1、增强幼儿的信心。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其学习和社会适应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家长要增强其自信心,让幼儿在解决难题中感到乐趣而并非压力,培养幼儿对失败的承受力。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具有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正在学本领,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

  2.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为幼儿上小学做好心理准备。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3、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家长应从开学前两周开始调整幼儿的作息时间。专家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点睡,总之至少要保证10小时的充足睡眠。中午,最好让幼儿有50分钟午睡时间。给幼儿建立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幼儿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4、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幼儿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可见,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家长们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自己去做。比如大班时期,家长就要注意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

  5、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气氛。家长为幼儿特开辟一个独立学习小空间,选择自己喜爱的台灯及其朴素实用的学具(书包、文具盒、橡皮、拼音本、方格本、多格算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在家中一家三口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对短文则督促小学低年级幼儿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作业时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6、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首先,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家长还是接送比较好,但要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横道,迷路找民警。其次,让孩子记住父母和其他负责接送的亲属的名字,记住家里的电话和父母的手机号码,记住父母工作单位的全称和办公电话。当然,为以防万一还可以把这些内容写在一张硬纸卡上给孩子随身携带,告诉他在讲不清楚的时候把这个拿给警察叔叔看。

  7、家长接受幼儿园、小学的专题指导,有效地架起幼儿走向小学的桥梁。有意注意的水平的高低决定幼儿成绩的好坏,因而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能够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家长对幼儿进行一些零散正确入学知识准备,但不是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玩具收起来,更不需要让幼儿进学前班。同时,家长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幼儿当前的发展状况,使得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改革,需要家长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0)

相关推荐

  •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眼下,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升入小学,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幼小衔接"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转折,广大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做好各种准备呢? 幼 ...

  • 有效的幼小衔接,首先关注孩子的注意力

    崇文实验学校开出的体验课程是团队游戏.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感受小学老师的上课方式和课堂氛围. 有一团队游戏叫"荒岛求生".六个小朋友一组,老师给每组小朋友一块仰卧起 ...

  • 幼小衔接中的家.园.校三方对话

    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家.园.校三方对话.三位一体的合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召开三方对话座谈会,解疑答惑,达成共识. 以往 ...

  • 幼小衔接中家长易犯的误区有哪些

    当家有幼升小的孩子即将要入小学时,有不少心急的父母开始为自家刚5岁的宝宝筹划入学前的各项准备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人生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也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转折,为父做母者认真思量.早做谋划,帮助孩 ...

  • 幼小衔接家长有哪些错误认识?

    9月份,又一批大班的小朋友就要迈入小学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相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许多孩子在入学初期往往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家长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宝宝做好入学准备呢? 家长有哪些错误认识? 不少家长面对幼儿 ...

  • 幼小衔接 一年级新生家长都"焦虑""择师"

    "您的暑假余额不足10天,请及时充值."看到这条微博,感到焦虑的不仅是欠下"作业账"的孩子们,还有那些家有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们.宝宝学习跟得上吗,能分到一个好班吗 ...

  • 几个小游戏让幼小衔接更顺畅

    衔接班是暑期很多家长的备选之一,尤其对处在转折性年级的学生家长来说.但是,看似既能学知识,又有考勤制度的衔接班,真的适合你的孩子吗?花钱让孩子上了衔接班,他们的成绩就能在开学后来个大转变吗?在部分家长 ...

  • 幼小衔接教育如何避免"跑偏"

    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而是帮助儿童完成规则意识.行为规范.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幼小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