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蓝博课"带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
12月3日,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变身”一个大课堂:在二层,北京市东城区丁香胡同小学的学生们展示着“邮票与我们的生活”;在三层和四层,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的学生们探讨着“中国邮政中的历史与文化”;在二层的扶梯口,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的师生在制作泥塑,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的学生们在学做小茶人……当天,北京市东城区“蓝天工程”博览课成果推广会在此召开,现场展示的课程正是“蓝博课”的缩影。
据悉,东城区的“蓝天工程”正式启动于2005年,核心内容是整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创设没有围墙的大校园。伴随着今年9月1日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启动,“蓝天工程”进入到深入拓展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东城区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由此,“蓝天工程”从课外走向课程,从活动走向教学,学生们真正走进社会大课堂。
蓝天工程的100%需求
“‘创设没有围墙的校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蓝天工程’最凝练的精神内涵。”据东城区教委主任蔡福全介绍,“蓝天工程”实施的第一阶段是从课外活动的角度出发,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活动资源,让学生从封闭的小校园走向没有围墙的社会大校园。
随着“蓝天工程”逐渐深入,很多学校探索依托资源库进行课程改革。于是,语文课来到了老舍纪念馆、鲁迅博物馆,科技馆成为了物理课的课堂;研究性学习走入大学实验室,走入生态科技园;班校会走入北京老字号百年老店,走进大中型企业……资源库中的资源走向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这期间,一个学生的感受引发思考。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一名初二学生在科技馆上了第一节物理后,写感言道:“上初一时,听说物理很难,心里很害怕。但今天在科技馆上的课既轻松又有趣,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玩的这些项目就是物理。看来,物理不难啊。”实地鲜活的情境让学生很容易就进入教师设计的学习状态。
基于这些现象,一项《课堂教学资源需求调研》在实施“蓝天工程”的过程中展开了。调研显示,100%的教学干部和教师,对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课堂资源有需求。以中学为例,中学文科需求大于理科,除计算机外的所有学科都希望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蓝天工程”课题组对此进行全面分析,得出结论:教育系统对社会资源的需求度高,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深度还可以再挖掘。由此,东城区提出开设地方课程——“蓝天工程”博览课,较为系统、规范地使社会资源由单纯课外走向课内,让“蓝天工程”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服务,同时加大区域内综合实践课程的推进力度,并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再提供更进一步探索实践。
活动“变身”创新性课程
据介绍,作为“蓝天工程”深入拓展的一部分,“蓝博课”把重点社会资源开发为小低、小中、小高及初中四级课程资源,通过不同层次的纲目设计,引领学生在参观、浏览的基础上,依据目标要求,进行较为深度的实践学习,经过每年课时、课程内容的积累,每名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应有的课程设计体系。
从课外活动提升为课程,“蓝博课”的基本呈现形态为活动式教学和资源课程化:活动式教学是一种“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模式,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学习活动;资源课程化是教师把社会资源转化成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在实地环境和资源情境中上课的课程形态。
作为一种创新性课程,“蓝博课”的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校园内的课堂,而是社会大课堂。博物馆、公园等成为立体化的新课堂,课程地点具有开放性。课堂上学习的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多个学科的联动、多元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环境中,或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模拟研究”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课程形式具有实践性。
“加大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力度与机会,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的愿望,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教师的职能从传授转变为指导和服务;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学习资源会更丰富、鲜活、立体化;学习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到发现、到探索、到整理和重组,在实践学习中提高智力操作的强度,拓展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蔡福全主任对“蓝博课”寄予厚望。
18所实验校开先河
经过专家论证,2007年初,“蓝博课”作为东城区地方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实施。作为一门新开发的地方课程,如何让其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在博览课实施的第一年,东城区以实验校先行的方式,确定18所实验校先行开展研究。
在研究方式上,“蓝博课”采取地方课程“校本化”,即区里制定东城区博览课纲目,编写东城区“蓝天工程”博览手册,作为实验校的指导性文本;各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蓝博课”的结构、内容、教学方式、评价等领域进行再加工、再整合,编写出学校的校本纲目,使“蓝博课”更具校本化、个性化。经过一年的实验,实验校就每个学段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师资配备、课时安排、课程评价上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博览课资源被分为学科拓展型、综合博览型和专题教育型3个类型,把资源与学科知识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拓展和德育专题相对接,进行再挖掘和整合,使其成为课程资源。东城区首批选择54家资源单位作为课程资源基地,并同步设计了162节课例;学校自主开发100余家课程资源基地,设计了304节课例。
据悉,东城区将把“蓝天工程”博览课实验校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全区中小学推广。第一阶段,“以1带2”的方式,2009年底全区有54所学校能够规范推进“蓝天工程”博览课,进一步完善“蓝博课”教材体系。第二阶段,让更多学校加入到“蓝天工程”博览课实施队伍中来,努力在2010年实现全区中小学开设“蓝天工程”博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