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知名小学校长为教育均衡支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今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针对教育内容的关键词,也是老百姓对北京教育的一份良好期待。
早在几年前,北京一些知名中小学就开始用实际行动为教育均衡探路,从八中的学校联合体,到府学小学的学校联盟,再到陈经纶中学的名校办分校……这些名校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同时,也为北京教育的均衡发展积累更多的思考。
在“教育均衡”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时,北京市部分知名中小学的校长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为这一问题各抒己见。
教育均衡应有细化指标
★支招人:府学小学校长王欢
谈教育均衡,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均衡,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就容易引起很多困惑和问题。建议在发展教育均衡前,先确定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有相对应的参照,谈均衡不是指平均、千校一面,而是各有特色,不断向前发展。
早在几年前,东城区教委就开展了学区化管理的试点,作为安定门-交道口学区的牵头人,我们学校也承担着发展区域教育均衡的工作。我们学校的干部每半年都要去深度联盟学校——方家小学进行挂职,学校每年都会派出市区骨干教师到联盟校轮岗交流,同时,方家小学的干部和教师也到我们学校来挂职交流。通过各种教研教学活动,课件、教案共享,同上一节课等形式,实现教师的资源共享,开拓他们的教学空间。
同时,学区内的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的领导会定期召开会议,谈论学校的发展问题,通过这种沟通交流改变了过去学校关门办教育的状态,大家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感觉到,教师和干部的流动很有意义,做好了对双方学校都是一种促进。但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千万不要因为流动而影响了学校自身的工作。每个学校有各自的文化和特色,有自己发展的延续性,如果大规模的教师干部流动,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发展。一旦开始教师流动,学校应提前对人员分配进行计划,确保学校的稳定,参与流动的教师也应对自己的任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千万不要当成任务来做,否则就失去了流动的意义。
均衡中寻求个性化发展
★支招人:史家小学校长卓立
教育资源均衡是一个相对意义的均衡,并不等同于“大锅饭”,史家小学校长卓立表示,教育均衡化一定要防止因为追求绝对的均衡,而导致教育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东城区目前实施以优质资源带动教育发展的策略,启用“蓝天工程”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将资源优质学校的大门打开,让更多学校共享。卓立介绍说,比如,新建的史家小学基地,共设有17门课程的专用教室,可惠及东直门朝阳门建国门学区内的所有学校。为师资力量均衡而进行的“612工程”,成立名校长名师工作室,1名老校长可收6名新校长为徒,1名市级骨干教师可收2名教师为徒,1名区级骨干教师可收徒1名,从而扩大优秀校长、教师的队伍。
虽然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的“招数”不断翻新,但仍需要一个过程,卓立表示,这不是“不许择校”一句话就能解决的。比如新建成的史家小学基地还处于起步阶段,基地的运转,与校本课程的结合都需要磨合。如果要辐射到整个学区,专职教师和管理、维护人员都存在缺口。另外,像厨艺、陶艺等专用教室的教具都不可循环利用,涉及耗材资金,科技教室也需要机器人的开发资金。据卓立估计,大约每年要投入几十万,才能保证基地的运转良好。
对于教育资源均衡未来的“走向”,卓立建议在政策上鼓励各个学校树立自己的特色,使每所学校都有“独当一面”的“拳头”项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