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请用"锌"照料宝宝
夏天是儿童锌缺乏症的高发季节。气温高,宝宝出汗多,体内锌元素可随汗液排出,不断丢失。天气炎热,宝宝也和大人一样,食欲较差,以致锌摄入减少。此外,夏季宝宝易患消化道疾患,最为多见的是腹泻,也会造成体内锌丢失。据统计资料,在夏季就诊的小病人,低锌发生率高达60%以上。
锌在人体内虽属微量元素,但其含量仅次于铁,排在前面。其作用颇大,它与体内200多种酶的活性有关,几乎参与所有细胞的代谢。无疑,锌是儿童生长发育必不可缺少的物质。
缺乏锌元素,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多种生理功能即会受影响,出现食欲减退、顽固性腹泻、肝大、皮肤炎症、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和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形体消瘦、身材矮小、动作及语言发育迟缓。因此,夏季应注意给孩子补锌。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给孩子补锌呢?我们推荐最好用食物补锌。
从营养学观点来看,人体最好是从食物中补充锌,而不是靠口服液或其他含锌强化剂,因为这是不安全的。一般说来,动物性食物含锌比植物性食物多,尤以贝壳类海产品含锌量最为丰富,如每10克的海蛎肉含锌47毫克,每10克蛏子含锌13毫克,每100克扇贝、海螺、海蚌含锌量都在10毫克左右;动物肝类含锌也较高,如每100克猪肝、鸭肝含锌约为6毫克;每100克瘦肉含锌3毫克左右;鸡、鸭、鹅等禽类肉,每100克含锌量约为1.5毫克。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将肉类(不包括海产品)分为红肉和白肉两大类,红肉是指瘦猪肉、瘦牛肉、瘦羊肉等颜色偏红的肉,而白肉是指鱼肉、禽肉等颜色较白的肉,总的说红肉含锌量一般高于白肉。
植物性食物中食用菌类含锌不少,如每10克口蘑菇含锌高达9毫克,东北的黄蘑菇、松蘑,张家口的红蘑以及福建的双孢蘑菇每100克也含锌4——8毫克。一般蔬菜与瓜茄类含锌都较低,每10克含量多在1毫克以下。豆类及豆制品含锌量略高。每100克谷类含锌量也多在1毫克左右,但大麦、黄米和西藏的糌粑含锌较高,分别达4毫克、3毫克和9毫克。不过,谷类和蔬菜中都含有大量的植酸、草酸和纤维素,常干扰锌的吸收。
根据中国营养学家所推荐的锌供给量标准,初生儿至6个月的婴儿每人每日需3毫克,7——12个月需5毫克,1——10岁儿童为10毫克。但从我们对儿童的膳食调查和实际测试结果来看,儿童每日通过膳食摄入锌只能达到供给量标准的一半,甚至只有1/3。加之,我国膳食以植物性为主,其中锌含量很低,而且还有许多干扰锌吸收的因素,例如草酸、植酸、纤维素等,这些因素会影响锌的吸收,导致锌实际摄取量比上述数字更少,因此我国儿童极易缺锌。据测定,一般每100克母乳含锌0.28毫克,若婴幼儿每日摄入500——600克母乳,也只能摄入锌1.4——1.6毫克,仅为供给量标准的一半左右,婴幼儿也是极易缺锌的。虽然有些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婴儿的锌达不到供给量标准,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不会有多大影响,但近年一发现缺锌对婴儿智力发展有明显的负作用。可见,缺锌不但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也会妨碍他们的智力发展,值得我们重视。
锌,被人们称为“生命之花”。我们应该正视儿童缺锌问题,让“生命之花”在孩子生命旅程中开得更绚丽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