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知识观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改革
导读:受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影响,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传递被确认为“客观”“普遍”和“价值中立”的道德知识。这种道德理性主义对知识、理性的呼唤,对逻辑思维道德意义的重视,为当代道德教育理论提供了经验。
道德知识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是道德知识筛选、传播、分配、积累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道德知识是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道德知识在一定时期知识观的制约下,必然影响到那一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冲击下,道德知识的更新必然会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后现代知识观的主要特征
(一)强调知识的境域化
所谓“知识境域”,指“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来表达的,而且更是由其所位于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的。”
境域化的知识观认为,不存在任何普遍有效和纯粹客观的知识,所有的知识只具有局部的、存在的或境域的特性。这些特性是知识形成的前提,而不是对知识形成的干扰,它们同时也是能够被恰当理解的前提。知识既不是对世界的镜式反映,也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与揭示,而只是人们理解事物及其与自身关系的一种策略。知识境域化是对现代知识普遍化、客观化的批判和超越。
(二)强调知识的类型化
现代知识是等级化的知识,后现代的知识是类型化的知识。知识类型化是对等级化的解构和废除。知识类型化使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一样,获得了合法性的地位而能与公共知识平等相处。
(三)强调知识的价值化
知识的价值化体现在其文化性上。所谓知识的文化性,是指“知识的性质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都不可分割。”价值化的知识观认为,不仅人文学科的知识、社会科学的知识,就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知识,都是渗透有价值的,或者说是价值有涉的。价值化知识是对现代客观知识、价值中立知识的背反和解构。
在后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下,后现代课程观应运而生,产生了多尔的转变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卡普拉的整体性生态课程理论和斯拉特瑞的通俗化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等众多流派。
二、后现代知识观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注情境与情感因素
受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影响,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传递被确认为“客观”“普遍”和“价值中立”的道德知识。这种道德理性主义对知识、理性的呼唤,对逻辑思维道德意义的重视,为当代道德教育理论提供了经验。然而,对理性的过分强调又使人们走向了反面,从根本上否定了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参与,不利于学前儿童对他人和社会伪认识和了解。
“普遍性”是“一种知识陈述,如果它是客观的,那么它同时就是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条件限制的,是可以普遍得到证实和接纳的。”道德知识的“普遍性”,是超越任何个体条件和社会环境的,而道德行为却是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根据自身境况做出的行为。因此,后现代知识观启示我们在儿童道德教育中,应该关注儿童的生命体验和情感需要。儿童道德教育要在儿童的生活情境与道德冲动中进行。
刘远碧/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