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某些行为你知道吗?
导读:作为家长你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多吗?小孩子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对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你是否都清楚?
当一个新生命来到家里时,新爸新妈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为什么宝宝哭闹,为什么宝宝粘人,为什么宝宝乱斯东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了面前。注意了!在早教过程中,新爸新妈一定要了解宝宝行为的含义,才能给宝宝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笑
说到笑,不少父母仅仅看成是孩子活泼、健康的表现。科学家却独具慧眼,看到了笑的更深层意义,那就是与智力发育的关系。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专家新近报告,爱笑的孩子多较聪明,聪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发笑年龄比一般儿童更早,次数也更多。由此启示人们:早期开发儿童智力又有新招,即让孩子多笑。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生后2——3个月便可在父母逗引下发出微笑,称为天真快乐反应。这是婴儿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在心理发育上是一次飞跃,对大脑发育是一种促进,被誉为“一缕智慧的阳光”。年轻的父母应及时抓住这“一缕曙光”,作为早期智力开发的一种契机与方式。
具体做法是,多向宝宝微笑,或给以新奇的玩具、画片等激发其“天真快乐反应”,让宝宝早笑、多笑、长大后智商会更高。
不过,有些婴儿笑得少,每小时仅笑1——2次,小脸严肃,表情呆板,乃是体内缺铁所造成。若能在1个星期内连续补铁,则严肃表情可逐渐消失,代之以愉快的神情。因此,宝宝的笑脸还是了解其营养状态的“荧光屏”。
哭
哭又如何?这种常令父母不安的行为与笑一样,也是婴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活动。哭是婴儿说话之前与父母或周围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样有益于智力发育。
不仅如此,啼哭动作可使宝宝的肺活量扩大,并促进肺部组织发育,对发音器官——声带也是一种锻炼。同时,啼哭时手舞足蹈,无异于做体操,有利于肌肉关节运动。
另外,啼哭少不了流眼泪,而泪水能冲洗眼眶的盐、糖、蛋白质以及其它需要排泄的废物,保持眼球处于干净的环境中,所含的杀菌物质还有预防眼病的作用。
不难理解,孩子一天哭几天不仅无害,而且大有益处。那种啼哭可能损害宝宝健康的担忧没有必要,而用喂奶或给食物强行阻碍孩子啼哭的做法更非明智之举。
当然,啼哭也不能过分剧烈或持久,遇到这种情况时宜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与手脚的动作中体察其意图,并予以满足,如饿了给予喂奶,冷了给以保暖,尿片湿了及时更换,孩子的啼哭就会停止。
恶作剧
假如孩子在你的钢琴键上撒下糕点,或将一只毛毛虫放到你的枕头上——面对此种恶作剧行为(俗称淘气),你会怎样?苦笑?斥责?还是——
德国汉堡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松为此向你道喜,说明你的孩子智商较高。他的观察资料显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
解释是:恶作剧行为并非从天而降,要设计出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来,需要动脑筋,而且动脑筋的强度相当高,决不逊于甚至超过做家庭作业,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无疑是一次催化。
同时,恶作剧可增强儿童的独立性。因为此种行为的特点就是孩子以此来超越父母为其所规范的界限,而独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这种超越。否则,依赖性难以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总之,搞点恶作剧对孩子有好处,至少表明他开始动脑筋了。一个恶作剧的行为的成功,无疑是其创造力的一次爆发,盲目地斥责甚至惩罚扼杀孩子的动脑积极性,会妨碍孩子智力发展。正确之举是顺其自然,加以诱导,将其动脑的积极性引到更有益的活动上来。
争吵
争吵在幼儿之间可谓“家常便饭”。假如你的孩子正在和其他孩子“舌战”,你该怎么办?
首先应该鼓励。因为争吵是一种语言竞争,为取胜必须选择最流畅、最有逻辑性、最简炼、最有说服力的语言驳斥对方,故要求具备有较高的运用语言能力和驾驭语言的技巧。争吵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语言学习与训练的良机。
同时,争吵过程中思维活动始终处于高潮,可促使其逐步学会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思考的敏捷性和逻辑性,有益于大脑的发育与语言的发展。
不过,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在内容上应选择有意义的论题,并努力挖掘深度和开拓广度,摒弃那些无聊或不健康的话题;在方法上要以科学与文明为基本原则,教会他们使用优美健康的语言,培养他们表达准确性与流畅性,切忌动用粗话、脏话或野蛮行为。
最后要强调一点,争吵结束时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消除隔阂、相互谅解的机会,以增强团结。
害羞
害羞,通常被视为一种不良个性,但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却发现:害羞者的神经系统天生较发达,智商较高。在社会交往中,害羞者由于自我意识强烈,变得更为敏感和机警,一遇到陌生人,便心跳加速,脸红耳热,手足无措。
生活中也不难看到,害羞者多较精明,勤于思考,富于创造力和实干精神,对坎坷、挫折、失败等的承受能力也较强,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害羞性格的消极一面也不可忽视,如不善辞令、临阵胆怯退缩等。但只要引导孩子积极投入社会交往,广交朋友,则消极一面可逐渐减轻或消失,父母不必为此忧虑。
“破坏”行为
给幼儿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件玩具,他玩一阵便将其拆开或砸坏,颇令父母苦恼。
其实,这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种表现。求知欲是人类天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幼儿由于智力和语言表达受限,只好采取另一种方式去探索与认识事物,这就是他们“破坏”行为的缘由。
幼儿对物体进行摔、撕、砸等破坏行为的心理动机,主要是想用自己的小手揭开陌生事物之迷,或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应尽量理解幼儿的这种心理活动,主动帮助孩子满足其求知欲望。比如,买回一个新玩具,可先拆开让孩子观看,同时给予讲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的智力,也可以减少“破坏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