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

  小班时,班里养了一只小兔子,孩子们很爱它。有一天,小兔子死了,我们就把它埋在幼儿园的白玉树下。从此以后,每当走过白玉兰树时,每当春暖花开时,孩子们就会念叨着这只小兔子。一晃三年过去了,毕业前夕,孩子们各自去向熟悉的教师、朋友告别,突然,我看到几个孩子跑到白玉兰树下,低着头双手合十虔诚地说着什么,我的眼睛一下子模糊了。

  “关注幼儿的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是《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试行稿)》对幼儿园组织实施生活活动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长期与幼儿的接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情感世界真实而又丰富,需要成人密切关注。反思过去,我们的生活教育总是关注认知因素,关注生活技能的掌握,而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与体验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效能,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幼儿融入集体,感受共同生活的乐趣。二期课改新教材《生活活动》中“适应”集体这一章节的导读里提到:“教师要引导幼儿尝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表达情感与交往合作的技能,逐渐形成集体生活的概念,使其感受共同生活的愉快。”这意味着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幼儿的情绪表现,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尊重并鼓励孩子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珍惜孩子自然、健康的情绪感受

  孩子的情感并不完全外露,有时比较内隐,我常常通过谈话来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自然情绪与感受。有一次,我和中班孩子就“喜欢做大人还是做小孩”这个话题进行交流,结果有19个孩子表示喜欢做大人,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要做数学家、科学家、老师;有的要工做,赚钱;有的认为长大了可以做超人保卫地球;也有孩子说长大了就想做个好妈妈好爸爸,等等。不喜欢做大人的孩子有9个,理由是“小孩可以天天玩”小孩可以多睡觉,睡很长时间”“因为小,爸爸妈妈会宝贝我”等。无论孩子是喜欢做大人还是做小孩,也无论孩子长大喜欢做科学家抑或只是喜欢做好妈妈好爸爸,都是孩子自然、真实、健康的想法和情绪感受,教师都应予以关注、接纳和尊重,切不可认为喜欢做科学家的孩子就是理想远大、有出息,从而加以表扬鼓励,不喜欢做大人的孩子就是不自立、没出息,从而加以否定批评,无视孩子健康的情感体验。

  总之,教师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这会令孩子们感到安全、满足和愉悦,有助于他们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二.引导孩子体验和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

  每个孩子都渴望爱于被爱,这是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是他们最初人格形成的基点,其核心就是感受和体验。教师日常不经意的言行会成为孩子们判别自己是否被爱的依据,因此,教师每天都要注意和每个孩子交谈、交往,向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如,积极回应孩子的问好,摸摸孩子的头,抱抱他们,始终面带微笑询问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诉说,并作出反应,时时让孩子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过程中,常常运用表扬、鼓励等方法,无意中使有些孩子产生了邀功心理,每做完一件事就会习惯地说“老师,我做好了”“老师快来看呀”,等等。孩子出现这种现象虽属正常,但也反应了孩子们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自理生活、文明生活、安全生活、愉快生活的积极态度,于是,我尝试用自我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如,在开展值日生自评活动中,我设计了一张图表,用三枚图章代表“早早来幼儿园”“样样事情都完成”“轻轻说话有礼貌”三个意思,让做值日生的孩子每次以盖图章的方式作自我评价。一个月后进行统计,逐渐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大家服务不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得到教师的表扬,而是为了方便自己和大家。让孩子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对值日生工作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孩子将值日生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觉要求。

  三.家园配合及时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现在的家长虽然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但大多数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比较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一次于幼儿的谈话中偶然涉及“哭”的话题,“为什么会哭”的问题充分反映了孩子内心的需要、不满及困惑。据统计有16个孩子哭由家庭中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行为引起,如,“爸爸打我”“我毛笔字写得不好,爸爸骂我”“爸爸妈妈吵架,我很生气”“我没错,妈妈还打我”等。另6位孩子哭是因交往受挫,如,“没有人和我做好朋友”“因为我做错一点事,小朋友就不原谅我”等。因内心需要得到满足而感动得哭的只有1人,“我过生日时,小朋友都和我握握手,还抱抱我,我太感动,就哭了。”我将孩子们说的话整理出来贴在“家园联系栏”里,写上“亲爱的家长,你能读懂孩子的心声吗?”这一内容,引起了家长的极大关注,许多家长看了好几遍,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影响,他们积极与教师沟通、交流,商量策略,修正自己的言行,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

  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师能意识到并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世界,那么在日常活动中就不应只关心孩子学到了什么,而是应关心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应只关心孩子行为的好坏,而应关心他们对善举有没有积极向往的意愿;不应只关心孩子有没有学会某方面的技能,而应关心他们欣赏什么,推崇什么。

(0)

相关推荐

  • 走进孩子的世界

    我愿意做孩子的朋友,用一颗不泯的童心,进入孩子的世界,关注他们的关注,惊奇他们的惊奇,感受他们的感受,和孩子们共同快乐地成长! 人格平等,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老师沟通的关键.工 ...

  • 俞敏洪:孩子成为世界精英的四堂课

    第一堂课:感谢至爱亲人 在全球国民幸福指数报告里面,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最低的,甚至低于很多充斥着贫穷.战乱和疾病的非洲小国.连我们慈祥的温总理都感慨:"中国人民,我怎样才能使你感到更加幸福? ...

  • 了解孩子心理世界看眼神

    如果想知道孩子的心理世界,就去看他的眼神. ◆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这时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轻易打扰. 最好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并可 ...

  • 还给孩子一百个世界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铅笔画出一个近似圆的图形,向很多人提问:"这是什么?"结果绝大多数成人都说是一个圆或椭圆,除此不会再说别的,但孩子却说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如太阳.月亮 ...

  • 帮助孤独孩子走向世界

    导读:孩子不能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要让孩子接触千千世界,让他们告别孤独. 一个两岁多的男孩,被诊断患有孤独症.他一直只会重复简单的词语,还时常发出怪声.在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后,孩子会叫爸爸妈妈 ...

  • 比尔·盖茨:及早让孩子了解世界的不平等

    4月19日,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在斯坦福大学谈及子女教育时表示,越早让子女了解世界的不平等,越早鼓励子女到贫穷国家去接触当地人,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帮助. 大约35年前从哈佛辍学的微软创办人盖茨曾经对父亲 ...

  • 专家与您对话孩子的世界

    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知识实用性的基本命题,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也兴起了实用主义讨论风潮.而在一个工业化迅速扩展,甚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时代,实用性和功利化似乎成了 ...

  • 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

    孩子是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比较中逐渐认识自我的,所以她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她自己,而她自己所扮演的就是她妈妈的角色了.她在假装游戏中不断地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换位思考",对她 ...

  • 与孩子共同思考奇妙世界

    导读:儿童读物这些图书给孩子们提供了提出问题的空间,尤其是那些和孩子们共性很多的人物,比如说长统袜皮皮,他们有共同的独特地看待世界的视角. "风筝为什么可以飞上天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