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对一个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孩的叙事研究

  只有家园配合,教育一致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一个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孩的叙事研究

  幼儿园是众多小孩群聚的地方,他们中有活泼聪明、身心健康正常的,也不免有少数性格孤僻、身心异常的。幼儿教师都希望而且也善于带前一类小孩,不希望也不容易教好后一类。因此,在幼教实践中,后一类小孩的教育往往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更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重视。

  一、观察实录与分析及应对措施

  观察对象:李辉,男,2002年8月29日出生。

  观察时间:2005年8月29日至2005年12月1日。

  观察目的:帮助幼儿改变社会退缩行为,适应新环境,乐意上幼儿园

  观察实况:大哭入园

  开学了,新生李辉入园,好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总是双手缠绕着妈妈的脖子,双脚紧夹车椅,放声大哭,不肯入园。妈妈硬把他往教室里一推,嘴里骂骂咧咧地走后,老师过来劝他,但怎么劝也没用,一般约半个多小时后,他才开始透过泪眼观察教室里的每个人,一遇到老师的眼就把头低得很厉害而且吸吮手指,一整天除了老师牵他的手去厕所,无论怎么抱也抱不出门半步的,他整天不讲话,只有中午老师喂饭时,才能看见他的嘴动。

  分析:上学哭闹,是一般幼儿常有的事。但正常幼儿的适应期很短,像李辉这样持续多日,且孤僻、固执的小孩还不多见。他喜欢低头、吮吸手指、怕与人接触,教室里这么新鲜的玩具和游戏怎么也吸引不了他,说明这个小孩有与正常的小孩有不同的地方,他的害羞、焦虑等种种表现反映出他有典型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特征。对这样的儿童的教育,主要的是要消除他的这一不正常心理特征才行。为此,首先要弄清他这一现象的原因。于是,我采取了初步措施:

  1、家访:我了解到李辉从小住在乡下,和他奶奶住在同居于一大院内,平常不与其他同伴交往,接触范围小,只会讲家乡土话。最近刚刚进城,但其父常常出差在外,其母是一家工厂的计件工,经常加班,接送小孩匆匆忙忙,没有时间了解孩子的情况,缺乏与孩子的交流。这些情况说明,李辉有着形成社会退缩行为表现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先从外部因素的改变着手,进一步观察其变化并作适当调节。

  2、主动亲近他。从李辉低着头的神态中,我观察到他有恐惧、陌生、孤独的心理,于是我主动关注、亲近他,给他擦眼泪、抚摸他,经常陪他。我经常这样做的结果,在观察的初期并未收到理想的回报,但我没有灰心,继续注意观察。

  观察实况:他认我这个老师了。

  十月的一天早晨,又哭又闹的李辉又被妈妈“塞”进了教室。我抱起他,他拉着我的衣服喊:“打电话,打电话。”我对他说:“不哭,我去打电话。”他坐在椅子上不断重复“不哭,打电话。”随着晨间活动的开展,他的哭声渐近尾声,但仍以顽强的毅力拒绝一切活动。

  分析:他抱住我并开口说话,说明他已经承认我的存在,他要我去打电话说明他已经理解了我平时对他说的“宝宝来上学,妈妈在上班”的话了。在此基础上我适当调整了引导措施:

  1、在活动中亲近他,我经常同他搭积木或给他讲故事,多看他,对着他讲话,帮他摆脱孤独感,让他意识到,他在集体中、整体中。

  2、争取家长配合。就李辉的情况,我与其母建立了联系。根据和她妈妈接触的情况,我觉得,李辉的行为表现其家庭影响是主要的原因,因此,要使李辉目前的状况得到改善,先要使他的家长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行。于是,我建议他的

  家长定一份《家庭教育》,并决定和他多接触、多交流。

  观察实况:他走出教室了。

  这天,李辉哭着,脚却知道往教室挪了。晨间活动时,有一块积木滚落下来,他用脚踢了一下,积木滚动了几下,停住了。他抬眼看了四周,没有人注意,他又踢了几下,忽然望见了我,便缩回了脚,坐好低着头,手指仍不紧不慢的在嘴唇上磨蹭。我拿积木给他,他不要,我走开,他好一会才慢慢拿起来,见到别人的眼光立即不动。户外活动开始了,他又坐着不动,知道我要来招呼他,他双手抓住桌面,脚紧夹椅子,准备拼命大哭一场。我没有去理他,只对小朋友们说:“昨天的那个电话修好了,我们去玩打电话的游戏。”电话只是院内一个半人高的玩具而已,上面套着铁链,取下来就像一个电话听筒,小朋友都爱玩。当小朋友散出去后,我有意装着不经意的说:“我要出去打电话了,教室里还有人啊,一起出去玩吧?”我说这话时,看也不看他,不给他犹豫的机会,拉着他的手做出来了。来到院子里。我让他先打电话,他拿起话筒就说:“妈妈快来接我”并不肯放手。其他小朋友说:“你打好了,给我打打吧。”他松开手,又大哭,“妈妈来,妈妈来。”喊个不停。

  教师感受:我的不经意,终于把他引出教室,解决了一要他出教室他就抱着桌腿大哭大闹的问题。我想,这其中适当的冷处理也是有作用的。在经过了两个月的集体生活后,它能从游戏的旁观者转变为自己单独游戏,这是一个大的转变,为了使他消除孤独感,能参与集体活动,我采取了如下教育措施:

  1、创设游戏环境,增添游戏内容,创立贴星星等小玩意奖励吸引他,并让他在同伴身边玩相似的玩具,让他多模仿。

  2、通过家园联系册我了解到李辉近来家里的情况:他会许多儿歌,在家常自言自语的念。这说明李辉小朋友内心还是蛮想学的。于是,我建议他妈妈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交谈。

  3、经常和他共同合作涅橡皮泥、剪纸、搭梯子,增强他的动手能力,在合作制作过程中,诱导他的主动性,发展他的动手能力、欣赏能力和成就感。

  观察实况:哭声小,没有泪水。

  进入冬季,李辉入园时,穿戴多了,经常戴着帽子、手套,穿着大衣,整个一个套中人,当帮他褪去围脖、手套等物时,他就大哭。讲道理,他也不听,死命护住自己的东西,别的老师也来教育他,可最终都摇头走开了,认为这样的孩子真少见。但我发现他的哭声比以前小些,没有泪水,低着头,手指机械地磨蹭在唇间,眼睛向上、向四周瞄,别人碰他,他便往里坐一下,再碰他一下,它就对小朋友或者老师大哭:“他打我,他打我!”不断重复几十遍,惹得小朋友们不敢碰他。

  老师感受:尽管李辉仍然在哭,但他是哭着向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告别人的状,这是他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求救于人的信号,说明他正在迈向与人相处的第一步,这时积极的引导教育对他来说很重要,于是在教育中我注意了一下环节:

  1、教育其他小朋友要和他说话,聚集在他面前做游戏,便于他看到,让他用心于别人交流。

  2、每人分得的一个放衣柜子上都贴上苹果,五星、花之类的图形,特别给李辉的柜子上贴上一只小白兔图案。

  3、让他目睹其他幼儿进教室后,自己放衣物入柜,回去时自取的做法。

  4、放学时,我经常对他亲切的说:“再见,明天早上我等你。”

  5、经常与他妈妈交流,及时了解他的情况,以便调整对他的教育。最近她妈妈说,现在他以不那么想他奶奶了,想也没用,只是脚前脚后跟着我,我也不打他了。这说明家长的做法也有改变,对小孩的行为改变是有益处的。

  观察实录:他笑了。

  虽然李辉还是哭着走进教室,但停止哭后坐下,老师帮他拿掉帽子、手套放入他的柜子中,他已经习惯了。有一个周末过后,他穿着新衣服进来,我说:“这衣服真好看,谁买的?”“妈妈。”他笑着回答我。这是他入园以来的第一次笑,羞涩的笑。从这个星期开始,他已经能默默地参与大家的活动,如做操、跳绳、在桌上折纸等。

  教师感受:李辉的种种不良行为已有所改善,有些还比较明显,说明以上种种措施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继续为之,将会强化他表现出正常的行为,达到教育好他的基本目的。

  这时我最纳闷的是为什么他至今早晨入园仍要一直哭个不停。后来我细问原委才知,原来每天他上学时,他妈妈总要他喊“老师早”,他不肯喊“老师早”不等于他不接受老师,很可能是腼腆害羞。于是每次早晨入园,我主动地喊他早,给他打招呼,把他领进教室。几次下来,他习惯了,哭着上幼儿园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变。好了一段时间后,又是哭着来幼儿园的,问他自己哭的原因,原来是他妈妈答应晚上带他出去玩,结果没去,他妈妈不守信用,还恐吓他,要打他。事后我与他妈妈交换意见,他妈妈红着脸说,昨晚下雨了不能出去。尽管这是客观原因,但是如果家长善于换一种方式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恐怕会不至于如此。还有几次早晨哭,是因为她妈妈没有给他买他要吃的早饭,他不顺心,其实这可能是他妈妈怕迟到,来不及买,也可能是他妈妈随便说说而已,岂料这个孩子是个认真的孩子,得不到满足,他便逐渐怨恨起妈妈,向我告状。看来,家长的言行在自己看来是个不经意的事情,但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言行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是有很大价值差别的,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二、小结

  有资料显示: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多见于5——7岁的儿童。造成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儿童以往的经验有关,如缺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经验与技能。适时地转变儿童的这一不良行为,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在李辉小朋友开始哭闹着入园时,我观察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尽快适应环境,乐意上幼儿园,但是经过一个月的观察记录。我发现李辉在与人交往和相处时候所显出的踌躇、害羞,在人际关系上出现的困难,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表现十分相似。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注意,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收到较好的效果,我有如下体会:

  1、注意观察小孩的生活习惯,了解其家庭的生活背景,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原因的主次方面,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作用。这其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氛围时原因可能会变我们不妨经常从孩子本身、家庭、老师自己这三方面多加以分析,以求原因的真实准确性。

  2、树立教育孩子就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观念,让他们最终知道自己是幼儿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对教育是很有益处的。幼儿与青少年不同,幼儿几乎没有独立能力,在幼儿心理上客观存在着对别人的依赖性,我们正是借助于他们的这一依赖性,建立起与他们的教育感情,让他们在老师的示范中,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影响中,逐步学会自己活动,慢慢走向独立。那种缺乏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教育,虽然有可能会“教好”孩子(吓住、管住)孩子,但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是无益处的,不可能指望以此转变幼儿的非常行为。

  3、要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掌握小孩的细微变化,和家长一起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多予鼓励,适时指出家长教育中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教育意见。只有家园配合,教育一致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0)

相关推荐

  • 案例:对一个"调皮孩子"的个案分析

    其实,每个孩子的独特行为背后都有其特殊的原因,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给予宽容.理解和支持,孩子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背景资料 林子,男,五岁.由于父母整天忙于 ...

  • 案例:对一个爱告状的孩子的教育反思

    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及时纠正,使玫玫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并改正. 实录: 今天上午第二节是美术课,我刚发完水彩笔,宋玫便大 ...

  • 案例: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让我们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说,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情境故事. 教育案例是教学反思的工具.教育科研的手段和教师专 ...

  • 中班社会教案:美丽人生

    活动目标: ⒈人的一生是个美丽的过程,通过谈话.观赏课件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美好.远大的理想. ⒉教育幼儿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活动重点:感知人生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美好的理想. ...

  • 案例教学法与园长在职培训(下)

    四.案例教学法在园长在职培训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引入园长在职培训,这是园长在职培训工作从基础性培训转入发展性培训的需要.但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引入园长在职培训还刚刚起步,因此对于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以产生 ...

  • 怎样帮助宝宝适应幼儿园生活

    案例:我女儿3岁8个月,入园以后就一直哭,一直到最近才不怎么哭了.现在已经入园7个月了,老师和我们沟通,说她在幼儿园里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下午的时间她的情绪和状态会好一些.其实她在家里还是挺爱说的,一般 ...

  • 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和心理治疗

    [摘要]如何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是幼儿园教师比较困惑的问题.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看,在正常教育生态下,教师可以从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运用可操作的心理治疗技术.将幼儿从游戏情景引入真实生活以及进行 ...

  • 孩子异常家长莫忽视

    导读:孩子恋物.暴露.易装.偷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不良行为,对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也不能过于追究,毕竟孩子还小,这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阶段. 很多儿童会有恋物,易装等行为,父母往往觉得这些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