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1幼升小招生的"怪"现象
家长择校热潮依然高涨 名校片内学生年年饱和——
北京市公办小学登记入学昨天结束。记者对西城、海淀、丰台等区县采访发现,家长择校热潮依然高涨,一些知名学校片内生年年饱和。为了能“混进”片内招生计划,不少知名小学都发现了“假片内生”。
根据市教委公布的《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凡年满6周岁(2005年8月31日以前出生)且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将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登记入学。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本市户籍学生入公办学校,按照区县教委的划片进行。每个学生只被划定一所学校。据透露,2011年,入小学人数将高于9.5万人,非京籍学生不低于去年比例,高于47.6%。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指出,考虑到还将有部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本市就读,实际入学的非京籍儿童人数还会继续增加。
“根据《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无本市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少年,因家长在本市工作或者居住需要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可申请在本市中小学校借读。”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本市借读的,需持家长在京居住证明、户口簿等五证,经暂住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确认后,开具在京借读证明,到暂住地就近的中小学校联系借读。接收有困难的,由区县教委协调解决。根据有关规定,严格禁止违规收取借读费。”
尽管北京市在小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却依然无法阻挡家长掀起的择校热潮。为了能上自己心中的知名小学,甚至出现了“倒卖学区房”和“通过关系落户片内”等非正常途径,从而导致这些名校每年“片内的学生数量”都呈饱和状态。一些小学负责招生的老师无奈地说:“有的楼房的一个房间甚至年年都有适龄入学儿童。片内适龄人数有时甚至超过招生计划。”尽管市教委没有文件要求入小学有房产、落户等限制条件,但为了缓解因“假片内生”造成的入学压力,不少知名小学都制定了各自的“入学”限定条件,尤其在住房和落户上作了时间限制。在住房方面,很多热门小学首先要求家长所买的学区房、学校房(二手房)上学名额必须未被占用;有的干脆对购买划片内二手房一律不予认可等。
在落户方面,学校要求小孩的户口只能跟父母在一起,如果跟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或其他亲戚朋友)一律不认可划片入学;如果购买的是二手房,则要求落户该房的年限应该在入学当年9月1日前满3年或5年。
解读:“幼升小”的“怪”现象
现象一:
不少家长为了让老师对自家的孩子留下好印象,费尽心思地帮孩子制作简历。一份“幼升小”的简历与求职简历一样包罗万象,从爱好特长、幼儿园获奖到家庭背景、英语水平都囊括其中,有的多达50多页。
解读:一位校长表示,片内生源的招生报名是学校的常规工作,并不是要让孩子进行一场PK,不必要做如此规模的简历。孩子的简历可能会在“择校”阶段产生一定作用,但建议家长简历应简洁,让孩子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特长等一目了然。不少学校对于择校生会进行面试,老师会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切实地考查生源素质,而不是停留在一连串的指标上。
现象二:
据媒体报道,在上周六的招生报名中,海淀区部分家长为了保证给孩子成功报名,不惜提前一天冒雨排队,带着小板凳、凉席等在报名点前“过夜”。
解读:片内招生报名中并不存在如幼儿园入园那样的“先到先得”情况,只要符合条件的学生都会录取。为了缓解报名压力,很多学校还根据片内楼区的不同进行了“分流”,就是为了避免家长“扎堆儿”等候,所以家长的辛苦等待是不必要的。
现象三:
部分学校在启动片内招生报名的同时,同步启动了“非京籍”学生的登记报名工作。部分“非京籍”家长因租住的房屋在片内,就直接领着孩子去报名,但因证明不全而被“拒之门外”。
解读:今年本市在招收“非京籍”学生时要求查验“五证”,包括户口本、暂住证、孩子无人看管证明、住房合同、街道证明。对于“五证”齐全的家长,孩子就读可以得到保证。如果出现个别学校接收“饱和”的情况,有关部门也会安排“非京籍”人员子女就近在片内其他校就读。
相关阅读: